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周黑  海产品  黑窝点  黑作坊  奶粉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展动态 » 正文

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京举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23  来源:澎湃问政
核心提示: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携手主办的举办的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于4月16-19日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以“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作为全球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权威性与高端性并重的国际盛会——大会深入探讨了国际食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精准对应中国食品安全与产业健康转型的难点和焦点,探索中国食品工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提出更多科学路径。
   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携手主办的举办的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于4月16-19日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以“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作为全球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权威性与高端性并重的国际盛会——大会深入探讨了国际食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精准对应中国食品安全与产业健康转型的难点和焦点,探索中国食品工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提出更多科学路径。
 
QQ图片20190423093311
  本届大会得到了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中国科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市科协等单位对大会予以支持。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孙宝国在内的国内专家,及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美国官定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 INTERNATIONAL)、欧洲食品卫生工程与设计组织(EHEDG)等7个国际组织与政府机构代表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国际权威专家,出席了本次大会并演讲,参会人数超过600人。
 
QQ图片20190423093324
  致敬10年,食品安全依然在路上
 
  10年前的2009年,恰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乳品行业进入“低谷期”,中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焦虑达到高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国家需求为使命,联合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的诸多专家,召开第一届国际食品安全论坛。这也是中国食品科技界第一次跨越部门的界限,集结起最优秀的人才,在构建食品安全体系上,开始面向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大会召开的十年间,共计486人次的国际食品安全专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从对基层检验人员的培训到大会深度交流,他们像一个流动的“国际食品安全专家智库”,使我们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与理解,在持续的对比、借鉴与实践中,始终与国际同步。对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而言,在我们为国分忧,艰难破解中国食品安全诸多挑战的过程中,大会的召开使我们得以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在陈君石、孙宝国院士等优秀专家的带领下,在持续的学术积累中形成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论思考,凝聚成“学术界共识”,并集结起辐射全国有清晰专业分布的中国食品安全专家团队。
 
  10年坚守,实属不易。10年来,“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的主题从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从强化过程控制到全产业链安全,从夯实科学基础到实现社会共治,从关注食品安全到安全与健康并行,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轨迹,是世界真切了解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稳中向好的重要窗口与平台。
 
  10年时间,见证了中国食品安全稳中向好,见证了中国食品工业的触底回升、健康转型,见证了中国政府守护舌尖安全的积极努力和重要成果,见证了中国食品科技界“为国分忧”的担当与付出,见证了“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孟素荷教授认为,当我们用科技拥抱大健康产业的同时,更要用科技对创新浪潮中的创新食品筑起安全与健康的长城。因此,大会10年后,我们仍在路上!
 
  政府推动,助力食品安全水平提升
 
  与10年前相比,食品安全的触点更多、更复杂。但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归科学的真实。科技在未来食品安全与健康评价中,将被更多聚焦。已成功举办10届的国际食品安全大会,集结起科技和国际两支无可替代的力量,共同承担未来10年的新挑战、新使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在开幕式上表示,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凭一己之力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全社会多方共同面对,需要健全防范机制和搭建交流平台形成全球共治。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遵循“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监督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准入为条件,以过程监管为基础,以抽检监测为着力点,以预警交流为纽带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率由2014年的5.3%下降到2018年的2.4%,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有较大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高延敏司长表示,工信部作为食品安全的行业主管部门,始终坚持以“安全为先”,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检测手段,大力建设追溯体系,加强提升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推进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督促企业树立诚信理念,完善诚信管理制度,落实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今后,工信部将与各部门一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实施“三品”战略为抓手,着力提升食品工业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升级的需求,为实现中国食品工业更加稳定、更有效益、更持续地发展,提升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贡献积极的力量。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王喆巡视员表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食品行业转型升级、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关键五年。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大力度支持食品安全创新工作,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发展趋势预测研究》,制定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启动了《现代食品加工与粮食收储运重点专项》,部署了生鲜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重点项目。支持了食品安全技术全链条创新研发,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张磊时巡视员表示,食品安全是全球性议题,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和食品安全战略,并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是食品安全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重要指示精神,逐步构建完善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始终遵循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坚持开门制标准,从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到跟踪评价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关注食品安全标准工作,不断凝聚共识和力量,共同推动构建我国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服务百姓食品安全与健康。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卢江主任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法履职,在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等各方面工作狠抓落实,取得了显着成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在逐步健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初步掌握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分布及流行趋势、开展百余项风险评估项目、构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框架体系、对我国食品安全进行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熊先军处长表示,相比国内食品,进口食品的供应链更加国际化,食品原料生产、成品加工、货物运输等等各个环节处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风险环节和责任主体更加复杂,安全风险也更加难以确定,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安全是食品行业的底线,安全也是食品贸易的基础。自去年机构改革后,海关总署推进各项改革的落实,实现一次申报,一单通关,大幅减少通关环节,大幅减少通关时间,优化了营商环境。中国海关将持续优化服务,促进贸易便利,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服务进出口企业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食品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产业创新,新挑战不容忽视
 
  中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以“安全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进入2018年,这一转型的速率在加快,难度在加大。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40793家,较上年大规模减少203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1万亿元,增速5.3%,低于上年水平。但食品工业利润增速10.8%,利润增速高于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在大会上提出了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他指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食源性疾病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压力不大。负面舆情危害突出,已成主要问题。他通过溯源与信息平台,对标准的建议,监管及执法工作模式,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内容,提出应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孟素荷教授指出,在健康与安全目标指引及“市场之手”的合力推动下,中国食品工业的结构转型,正以价值提升的形式显效。与此同时,诸多新的食品品类和销售业态,如辣条等传统食品、酵素等新兴植物源食品、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功能食品、需求旺盛的老年食品、及占全国食品市场销售额30%以上的网络销售食品等,已快速发展成体量庞大的食品工业新增经济板块。同时,国门大开后食品安全的输入性风险加大。如果说,中国食品安全中的“存量”问题尚待逐一化解,而创新浪潮中伴随中国食品产业转型加速所带来的对创新食品的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法规与标准的完善等矛盾,将不断出现。中国作为全球充满活力的第一大食品制造国和消费国,我们也将面对更多、更大的挑战。
 
  八大议题,对应食品安全与健康转型中的新课题
 
  此次大会聚焦安全与健康,邀请国内外食品界重量级大咖,围绕“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主题进行大会报告,并围绕8个重点方向开展深入研讨,以创新发展的眼光关注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转型的热点和难点。
 
  关注点一: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
 
  国际科学理事会前主席Gordon Mcbean在会上表示,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减少议程必须聚焦于解决粮食和健康交叉问题。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将极端天气事件(包括风暴、洪水和热浪),气候变化缓和与调整措施失败和自然灾害列为未来10年全球五大风险中的三大风险。这些风险都将对健康和粮食造成影响,而且影响方式往往非常复杂。而粮食供应及其加工方式对全球环境的作用,也均面临着这些风险所带来的挑战。如何通过食品科学和创新化解这些问题 ,这就需要科学家、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组成跨学科的团队一起面对,以实现对全球健康、食品和可持续性具有长远影响的成果。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科学主席Vish Prakash在“关注食品安全以外的安全——安全食品的未来计划”的报告中表示,食品必须是100%安全,而且在安全方面没有任何交易可谈。食品安全的保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以及所有卫生农业规范和植物检疫条例等,同时也包括食品加工必须符合最新分析方法的发展,以确保产品安全地进入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把食品安全与前沿科学联系起来是必然趋势,不能找借口在一个地区/国家消费不安全食品或把这些不安全食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关注点二:用科技创新拥抱大健康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相继出台,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大健康领域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食品工业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科技创新拥抱大健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亚太区总裁李永敬博士在大趋势推动亚洲健康食品创新的报告中表示,近十几年里,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尤其见证了拥有全球最多老龄人口的亚洲的持续变化。根据《新营养商业》杂志的数据,消化健康、植物基和蛋白质占据了全球食品、健康和营养十大趋势的前列。而老年食品、发酵/益生菌食品,以及植物蛋白食品等,将成为亚洲地区健康食品业未来创新的方向。
 
  在食品营养与健康论坛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食品工业是让“国民营养计划”落地的最佳载体,要加大食品工业转型中健康研究的科技支撑。会上,包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等在内的专家围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受理中的问题及建议”“世界各地人们在吃什么”“儿童肥胖”等话题进行交流,此外,还围绕行业关注的糖与人体健康、减盐行动、益生元与益生菌等话题展开研讨,为国内外食品科学家多年来在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与产业对接的突破口,为食品工业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方向。
 
  会上,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春喜、荷兰皇家菲仕兰中国业务集团董事长高瑞宏、金光集团农业资源中国区负责人及食品部总裁周志毅、艺康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张庆峰、乐斯福大中华区总裁浦建菲、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执行主任严志农、德国拜发集团食品和饲料安全检测事业部总经理Sigrid Haas-Lauterbach也企业家高峰对话中,围绕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进行了经验分享。
 
  关注点三:探索食安监管体系的“中国方案”
 
  为加强各国食品控制体系的建设,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倡议建立一套区域性食品安全指标。该倡议受到亚洲和太平洋不同地区的关注,成为各国食品安全会议的焦点议题。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17年12月新加坡举行讨论会上,中国与不丹、库克群岛、韩国和菲律宾,带头参与FAO食品安全指标试点项目。随后,FAO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推进中国食品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
 
  大会期间,来自比利时、澳大利亚、韩国、不丹、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在圆桌会议的讨论上,全面地介绍了食品安全指标建设项目,并分享本国已开展的食品安全指标案例研究和试点项目的开展情况。主办方还邀请了国务院食安办组成单位的代表同各国食品安全相关机构的官员一道进行深入地研讨,以期在交流与碰撞中,探索创建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中国方案”。
 
  关注点四:互联网时代的食安智能管理
 
  近年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餐饮和“新零售”模式在全国各地涌现,新业态的出现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手段把控食品安全,成为多方共同关注的话题。饿了么副总裁兼首席食品安全官王三虎表示,网络餐饮到家与线下消费到店的融合,推动了中国餐饮行业的数字化进程。随着数字化消费场景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管理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管理手段,对入网商户进行风险管理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食品安全需要共治,与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合作共治,探讨在保障消费者“吃得安全”的基础上,如何“吃得更加营养健康”,为不同消费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营养配餐成为网络餐饮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会间的“‘零售新时代’的食品安全智能管理”专题上,邀请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商务部等相关单位的专家从政策实施与法规监管层面针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新形势下便利店发展模式进行了分享。此外,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全方位把控食品安全,如何将人工智能与现代零售相结合,会上也邀请包括便利蜂在内的便利店、网红零售电商、传统食品企业的代表进行实践分享。
 
  关注点五:生产过程中过敏原成分交叉污染的检测成新挑战
 
  对于那些对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的人们来说,过敏原信息标签是非常重要的。无麸质、无乳糖、无坚果、无蛋和低组胺,带有这些标签的食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多。在欧盟,含麸质谷物、牛奶、蛋、大豆、坚果、花生、鱼、贝类、芹菜、芥末、芝麻和羽扇豆用作原料时都必须在标签上进行标注。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最大的危机来源于含过敏原食物与无过敏原食物生产时的交叉污染,微量过敏物质通过设备、器材和工作服上的残留物或者空气进入到产品中,而这些产品标签并不能明确标示出这些过敏成分。因此如何准确检测成为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当前或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加拿大卫生部食品局、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德国食品法过敏原工作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州海关等多国科学家在相关专题中围绕食品过敏原管理、法规监督以及标识与检测等先进的国际经验,从检测、监管、召回、现状、发展与防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关注点六:食品安全预警与风险交流的难点与实践
 
  在《“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中明确指出,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对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和公众幸福感指数的稳定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会期间,国内外监管部门负责人和权威专家及媒体代表,针对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中的主体作用、监管制度、工作体系和方式、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公众感知和参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借助融媒体的时代优势,实现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工作的“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Patrick Wall博士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的信任仍然比较脆弱。而数字媒体沟通技术却可以有助于食品新科技的传播,开展科普、辟谣等工作。食品科学家和食品相关科研机构,作为食品科技的权威,急需学习并利用新媒体技术。这一点在中国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非洲猪瘟这样的疫情时刻,让真实准确的信息(而不是谣言)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可以借力新媒体。目前,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新媒体时代的前沿,其他国家无法媲及的无现金支付就是最好的佐证。期待看到中国食品科学家将本国数字媒体方面的优势带入食品科普,在食品信息沟通方面引领国际同行。
 
  关注点七:棕榈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棕榈油是目前世界上生产量、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种,因其煎炸稳定性、氧化稳定性较突出,长期以来,被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和餐饮烹调领域。但是,一直以来,对棕榈油安全性、营养性的质疑也不断被人提及。为了更科学、理性地看待棕榈油的健康、营养与食品安全,大会将对棕榈油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情况、棕榈油种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
 
  在大会特设的“国际棕榈油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围绕“油脂与健康”做主旨发言。河南工业大学谷克仁教授介绍了棕榈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来自马来西亚的专家就棕榈油品质管理与应用特性进行分享。江南大学王兴国教授就棕榈油加工与使用过程风险因子成因与防控进行报告。此外相关行业代表也就棕榈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脂安全助力食品加工快速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关注点八:我国食品工业检测标准的机遇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助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我学会于前期开展了食品行业检验方法问卷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归纳,梳理出行业在检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大会特别设置“检测方法”专题,聚焦食品中的微生物和营养素,借鉴AOAC INTERNATIONAL在相关标准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研讨与交流,推动国际方法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对接与融合,助力食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食品安全的起点应从卫生设计开始。大会期间,主办方围绕“发酵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设计与安全保障”专门设立了EHEDG培训班。该培训围绕发酵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典型案例,以及如何通过提升加工设备的卫生清洁能力避免有害菌的滋生等主题,邀请国际专家与行业代表一道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最佳解决方案。针对肉制品供应链中的微生物风险及防控措施,大会主办方还与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共同举办了“肉制品供应链微生物风险管理培训班”,通过对肉制品从原料、加工环境、生产经营等整个供应链环节如何采用适当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肉制品的质量和安全等议题的讨论,以期促进从业者正确认识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风险。
 
 
[ 会展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会展动态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