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奶粉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应用 » 检测技术 » 实验室常识 » 正文

盲样虐你千百遍,加标手法搞定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09  来源:仪器信息网
核心提示:每一个做检测的人对盲样都不陌生,盲样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清楚,相信很多人对盲样的感觉就是“盲样虐我千百遍,我待盲样如初恋”。在各种评审,各种能力验证期间都会要求相关检测人员去做盲样。
   每一个做检测的人对盲样都不陌生,盲样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清楚,相信很多人对盲样的感觉就是“盲样虐我千百遍,我待盲样如初恋”。在各种评审,各种能力验证期间都会要求相关检测人员去做盲样。
 
  一般平常能够认真做实验的小伙伴做盲样肯定没多大问题,除非是一些比较难做的盲样,比如说易挥发的、需要衍生处理的盲样等,因为前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前一阵子单位进行了CMA评审,评审的同时需要做一些盲样,跟评审专家沟通后得知其要求我们自己准备容器,标准品等材料去评审专家的单位进行加标。准备了半天时间,满满一大箱材料,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了上海市某区环境监测站。
 
  来到目的地后评审专家给我们加了各种标,一切都是未知的。由于此次所确定做的盲样中含有不少易挥发性且不容易保存的,比如说活性炭管苯系物(加标)、非甲烷总烃气袋(加标)、水质苯系物(加标)、挥发酚(加标)、浊度(加标)、石油类(加标)等等。
 
  在之后的做盲样过程中并不顺利,我就以水质苯系物这个盲样为例,八种苯系物本身就容易挥发,还要经过液液萃取,所以做的时候注意点比较多。回顾一下整个实验过程:
 
  1、准备实验用具
 
  1.1 250ml分液漏斗若干
 
  1.2 2ml、5ml安捷伦进样小瓶
 
  1.3 10ml移液管或5ml移液枪
 
  1.4微量进样针10ul、100ul、1000ul
 
  1.5 1ml、10ml容量瓶若干
 
  2、准备试剂
 
  2.1超纯水
 
  2.2甲醇中八种苯系物混标(1000mg/L)
 
  2.3二硫化碳(低苯级)
 
  2.4硫酸溶液(1:1)
 
  2.5无水硫酸钠(450℃高温烘烤,无干扰)
 
  2.6氯化钠(分析纯)
 
  3、校准曲线的制备
 
  根据GB11890-89及CJ/T51-2018中水质苯系物(限液液萃取)的要求,校准曲线系列需要同样品前处理过程一致。所以曲线各浓度点需要配制在100ml水体中,然后再用二硫化碳进行萃取。本次实验配制的曲线浓度为0.1mg/L、0.5mg/L、1mg/L、5mg/L、10mg/L。
 
  (注1:曲线需配制在100ml水中进行液液萃取;注2:标准品溶剂需为甲醇,只有用甲醇中苯系物加标才能真实反应目标化合物的萃取效率,假如用二硫化碳中苯系物加入基本沉底,目标化合物与水样几乎不混合)。
 
  4、前处理步骤
 
  4.1首先用超纯水润洗分液漏斗三次(注3:尽量不用二硫化碳润洗,因为萃取剂就是5ml二硫化碳,不浓缩,5ml便是最终定容体积)。
 
  4.2将100ml容量瓶中的盲样(未定容)倒入250ml分液漏斗中,用超纯水少量多次润洗容量瓶,合并洗涤液转移至250ml分液漏斗中,确保润洗液加原有盲样体积总和约为100ml。(注4:定容之后再润洗会导致水样体积过大,增加萃取难度)
 
  4.3另取三个250ml分液漏斗,一个作为分析空白,另外两个作为内部比对样来监控整个实验过程。在分液漏斗中各加100ml超纯水,加入5g氯化钠,再把水样PH调至PH<2。(注5:加氯化钠一方面可以破乳,另一方面盐析效应,有利于提高萃取效率;注6:酸性条件下目标化合物更稳定)。
 
  4.4加标,用微量进样针准确加入5μL浓度为1000 mg/L的甲醇中苯系物标准品,我的加标习惯是将微量进样针针头插入液面以下,然后将标快速打进水体(校准曲线加标手法相同)。结果没想到的就是这一点导致盲样测定一波三折。
 
  4.5各分液漏斗中分别用10ml移液管准确移取5ml二硫化碳,也可用移液枪移取,但移液枪容易不准,谨慎做样建议用移液管。每个样品各振摇2min左右,振摇过程中注意放气。(注7:保证每个分液漏斗放气次数一致,2次为宜,尽可能减少损失)。
 
  4.6静置10min后分层,用5ml安捷伦小瓶将下层有机相放出,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钠除水后上机分析。(注8:放液时尽量不要将水放出,无水硫酸钠加的越少越好,过量对化合物有一定吸附作用)。
 
  上机分析后苯系物第一次报加标量值2.0~2.4μg(真值3.0μg),回收率仅为67%~80%,远低于标准要求,但平时做样回收率范围可达90%~110%。很不幸第一次盲样考核结果偏小,未通过。之后与同事探讨问题所在,自己准备空白水样进行加标,同事加一遍,我自己加一遍,加标量一致,结果测出来我的加标回收率为90%~100%之间,而同事的加标回收率仅为65%~70%。
 
  经过反复推敲终于锁定了一个关键因素(加标手法),同事加标时将针悬在液面上方进行加标,而我则是将针插入液面下进行加标,这一因素导致最终结果差异很大。
 
  之后就此事与盲样考核老师进行沟通,沟通得知老师的加标手法与同事一致,是悬在液面上方进行加标的,而我的校准曲线是将针插入液面以下进行加标的,最后测出来的值就偏小很多。为了补救此次盲样失利,与老师沟通在评审当天进行现场加标,吸取了首次失败的教训,此次校准曲线便是采用液上加标的方式,其它实验步骤保持不变。
 
  最后的盲样测定回收率为85%~93%,与首次的67%~80%相比高了不少,最终的结果也通过了考核。
 
  总结: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加标手法,对于易挥发性有机物加标更是如此,不同的加标手法最后的测定结果值偏差会很大。通过此次失败也让我学到了不少,在这里我也把整个过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同时也希望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实验过程中影响测定结果的其它因素。
 
 
[ 检测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检测应用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