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周黑  黑作坊  海产品  黑窝点  奶粉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消费资讯 » 正文

公牛也烦恼,国内奶牛育种危在旦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3  来源:乳业资讯
核心提示:“奶牛的忧伤”道出养牛的艰难,引起行业的共鸣,点击量18000+次;“北京BULL”能理解母牛的不易,但“公牛的烦恼”母牛未必理解。公牛母牛,唇齿相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奶牛养殖业不景气,直接导致上游的奶牛育种产业面临巨大“生存危机”。
   “奶牛的忧伤”道出养牛的艰难,引起行业的共鸣,点击量18000+次;“北京BULL”能理解母牛的不易,但“公牛的烦恼”母牛未必理解。公牛母牛,唇齿相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奶牛养殖业不景气,直接导致上游的奶牛育种产业面临巨大“生存危机”。
 
  这是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来捋一捋到底咋回事儿。
 
  首先,国内相当比例的奶牛养殖者喜欢给自己的母牛选配“洋公牛”,尤其喜欢的是北美帅哥。主要的理由大概有两个,一个是不信任国内的育种体系,另一个是担心国产冻精传播疫病。因此,北美选择指数成了冻精选择的“黄金标准”。
 
  既然大家接受北美标准,国内相当比例的公牛站就去北美买胚胎,到国内移植,公牛出生后再把样品送到北美,用北美“黄金标准”去做基因组评估,让人家给我们自己的公牛赋予一个育种值,然后把拥有北美指数的公牛冻精提供给我们的母牛。然而尴尬的是,由于人家北美育种组织自我保护,国内公牛站很难拿到顶级胚胎,自然很难培育出符合北美标准的顶级种公牛。
 
  然后,国内公牛站始终追着北美走,人家始终比我们的好公牛多,再加上基因组的应用,让遗传进展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低,进口冻精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国产冻精销量越来越少,局面越来越失控。
 
  国内公牛站没有钱赚,很多口粮都成问题,谁还有心思去干那些既费时间、又费精力、还大把烧钱的所谓“本土育种”的傻事儿呢?除了个别国企背景的和完成改制尚且满腔热情的本土育种公司以外,恐怕大多已经缴械投降了。长此以往,历代奶牛育种人多年辛辛苦苦开展DHI,体型外貌鉴定,后裔测定和遗传评估建立的自主培育体系恐将如那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了。痛心!
 
  然而,可能您会说,这就是自然法则,适者生存嘛!那我想问一下,当进口大包粉严重冲击国内养殖业的时候,当国人大包小包往回背奶粉的时候,怎么就不提适者生存了呢?
 
  况且,把我们本土培育的公牛送到洋人的平台去评估,就像是把自家的孩子送到北欧去评价发育质量,身高肯定不如人家;换个地方试试,比如去东部某岛国,那我们的身高是大大的优势!作为育种人,我们当然知道这么做是滑稽的,是不专业的,但是为了生存,为了赢得母牛欢心,我们也只能投其所好,否则打一辈子光棍吧!皇帝的新装换个形式上演,我觉得这不是我们公牛的耻辱,也不是母牛的耻辱,这是我们民族育种体系的耻辱。
 
  全球第三大奶业大国,奶业宁有种乎?
 
  奶业振兴是国家战略目标,质量和效益是奶业振兴的牛耳。无论抓质量,还是抓效益,都和良种高度相关。因此,奶业振兴,不能少了公牛。但是,如果我们依然跟着北美、欧洲跑,对国外种源的依赖度会越来越高,当我们彻底丧失自主育种能力的时候,源自疫病、贸易的风险不可估量,这不亚于自毁长城。因此,建设适合中国奶牛养殖特色的种牛自主培育体系,培育出值得我国奶农信赖的种牛,事关国家利益,事关奶业振兴。
 
  当前,我国奶牛育种“危在旦夕”,自主培育谈何容易:
 
  一是市场萎缩
 
  全国荷斯坦牛存栏规模已经不足500万头,冻精市场总规模约800万支,产值仅仅约3.2亿元。数据未经考证,但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奶牛养殖规模连续数年急剧萎缩。
 
  二是进口冲击
 
  一方面是奶源冲击,据官方统计,2017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折合生鲜乳,占国内生鲜乳产量的40.6%,早已突破自给率70%的红线。另一方面是冻精冲击,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冻精进口额2579.3万美元,同比增加4.1%,美国和加拿大进口冻精数量占到进口总量的88.4%。据此估算,2017年进口荷斯坦牛冻精数量超过400万剂,占国内冻精总需求的50%以上,也远远突破良种自给率70%的红线。
 
  三是产能“相对”过剩
 
  按照种公牛冻精平均年单产3万剂核算,全国冻精总需求800万剂,假设自给率70%,也就是国产冻精560万剂/年,我们每年只需要保持200头优秀采精公牛即可。实际我国有43家种公牛站,荷斯坦采精公牛近1000头,产能严重过剩。然而这种过剩不是真正的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因为像当年94107、94108那样全国知名,终生推广冻精数十万剂的公牛已经绝迹。我们的公牛不患寡,患不精。
 
  四是基础脆弱
 
  相比欧美奶业发达国家,我国奶牛养殖历史短,数据积累少。尽管国家这些年大力扶持改良工作,也取得显着成效,但是良种登记、DHI测定、后裔测定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国规模化奶牛场单产提升很快,但是能够为育种提供有价值数据的育种场非常少。育种基础工作薄弱依然是我们的短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广泛应用。
 
  五是组织松散
 
  产业链断裂是制约我国奶牛育种工作开展的关键产业问题,育种公司和母牛养殖企业之间缺乏强有力的链接纽带;我们的奶牛育种组织是非市场化的,奶牛养殖产业参与度不高,也缺乏资金支持,停留在提供公共咨询服务的层面。由于奶牛育种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是很难实现整合资源,统筹协调的。
 
  困难不可怕,就怕面对困难没办法。
 
  我们呼吁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公牛的烦恼,实现奶业真正振兴:
 
  一是健全育种组织。建立政府主导,育种企业和养殖企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育种组织和育种机构,制定国家奶牛遗传改良战略规划。建议由育种公司和养殖企业组建中国荷斯坦牛育种协会,由第三方科研机构组建中国奶牛遗传评估中心,在中国奶业协会数据中心基础上成立中国奶牛数据中心,三个机构在农业农村部领导下开展工作,由农业农村部发布遗传评估结果。
 
  二是尽快批准实施“国家奶牛基因组计划”。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让我们有机会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迅速接近或达到奶业发达国家同等育种水平。我国已经建立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也已投入运行,但是和奶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参考群体规模还太少。通过育种公司、规模化大型牧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用3-5年把参考群体规模发展到5-10万头,建立我们自己的“黄金标准”,摆脱对国际种源的过度依赖。国家奶牛基因组计划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三是夯实基础。由专业化育种组织负责,政府监督,继续加大对良种登记、DHI测定、体型外貌鉴定、基因组检测以及引种的扶持。同时设立公益性基础性研究课题,支持奶业基础理论研究。技术与数据是奶牛育种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四是科学引导。推动公牛、母牛的联合育种,鼓励核心育种场参与到国家育种体系建设中来,支持育种联盟发展。奶牛育种是公益性产业,离不开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但是扶持不等于扶贫,应该集中资源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转变支持方式,从终端市场直接补贴向育种源头、育种体系建设倾斜;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谁贡献的数据多、做出的贡献大,谁享受的扶持就越多。
 
  五是保障健康。对牛结核、布鲁氏杆菌病等传染病进行严格检疫净化,推动无疫病净化场建设,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必须是无疫病场站,以打消母牛场的顾虑。
 
  六是强化监督。我们从不反对优秀的冻精胚胎进口,积极支持优秀种源在全球范围内自有流通,也愿意与国际育种公司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况且,进口冻精、胚胎对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做出重要贡献。但是保护与开放是对立统一的,应该警惕低遗传水平的进口冻精低价倾销冲击我们的民族育种体系。因此,建议从遗传水平、产品质量、疫病安全三个维度强化对进口产品的监督。鉴于我国奶牛单产已经取得显着进步,数十万头奶牛单产已经逼近或达到年单产10000公斤以上,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进口冻精都能满足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需要,适当提高进口遗传物质的遗传水平已势在必行。在国产冻精方面,严厉打击数造假、产品伪造、恶性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跟跑永远跟不出育种强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曾先后对奶业振兴做出重要批示。
 
  奶业振兴,良种先行。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