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消费资讯 » 正文

ADA称应远离一切甜味饮料,矛头直指甜味剂,但结果真相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9
核心提示:前不久,《ADA公布黑名单:这些饮料绝对不能喝 后悔没早点知道…》的文章持续刷屏,很多人开始为饮料以及甜味剂的未来担忧。其实大可不必,某种意义上讲,在ADA发出警告前,准确的讲是很早以前,饮料工业就在为口味与健康的平衡而谋划了。
   前不久,《ADA公布黑名单:这些饮料绝对不能喝 后悔没早点知道…》的文章持续刷屏,很多人开始为饮料以及甜味剂的未来担忧。其实大可不必,某种意义上讲,在ADA发出警告前,准确的讲是很早以前,饮料工业就在为口味与健康的平衡而谋划了。
 
  事件还原
 
  ADA也就是美国糖尿病协会每年都有个年会,今年的年会上有两个哈佛大学的专家做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40年,28万人纳入的研究,这项大型队列研究的分析显示,日常含糖饮料可增高28%的二型糖尿病发生风险,而不含糖但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可增高29%的二型糖尿病的风险。由此得出结论,远离一切糖饮料,包括甜味剂饮料。
 
  此报告一出,后经媒体发酵,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对甜味剂和甜味饮料的讨伐接踵而来。为了正确引导舆论,此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和食品与营养科学传播联盟还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食品甜味剂相关知识解读》。至此,关于甜味剂以及甜味饮料的风波才稍有平息。
 
  ADA的报告有没有可能已经滞后了
 
  其实,仔细回顾这一报告不难发现,研究针对的含有甜味剂的饮料并不是指泛泛的含有各种甜味剂的饮料,而是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而事实上,从Innova最新发布的《高甜度甜味剂创新趋势》研究报告来看, 2017年所有食品和饮料新产品发布中所使用的高倍甜味剂排名前三位的是分别是三氯蔗糖(48%),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41%)和甜菊糖(27%)。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食品饮料新品中的甜味剂,目前虽然仍以人工甜味剂为主,但以甜菊糖等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甚至低聚糖等营养甜味剂已经开始逐渐从边缘化、小众化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在医学界不断进步探索疾病源头的同时,食品饮料工业的脚步也没有停滞,甚至在ADA这样的权威机构发出警告前,就已经开始尝试用更健康、更天然的甜味剂来逐步升级,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味觉和健康的双重要求。在这一点上,饱受非议的饮料行业显然践行得最早。
 
  早在2013年,可口可乐就在阿根廷和智利推出了Coca-Cola Life,用甜菊糖替换掉了近40%的蔗糖。百世可乐紧随其后,于2014年推出了类似的产品Pepsi True。而在国内,无论是农夫山泉、统一、康师傅、娃哈哈这样的饮料巨头还是糖酒会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品牌,其配料表里,很难再看到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等人工甜味剂承包所有“甜味”的配方设计了,而是或多或少的总能找到甜菊糖苷、罗汉果苷、低聚果糖、木糖醇等等天然甜味剂或是营养型甜味剂的身影。
 
  天然甜味剂本身仍在不断改良
 
  这也意味着,始终关注消费者动向的饮料行业早早的就把目光放在了甜味的改良升级上。无论人工甜味剂是否会增加二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通过甜味剂的升级来实现口味和健康的平衡一直是饮料行业突破自身的头等命题。而在这个命题的实现上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为了克服甜菊糖的后苦味,一些饮料中还加入了菊粉。
 
  甜菊糖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天然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180-200倍,但最大的问题在于甜味不正,带有一定的后苦味,甜味刺激缓慢,味觉延绵。另外,虽然甜菊糖可以替代蔗糖的甜味口感,却无法赋予产品质构。而菊粉恰好和甜菊糖形成了互补,不仅可以一定程度的遮盖甜菊糖带来的后苦味,还能模拟脂肪,赋予产品所必须的质构,同时,作为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还给最终产品的营养“加了分”。并且,两者又同为天然来源的添加成分,因此在“标签”上更具吸引力。
 
  也难怪,美国一家名为Pyure Brands的公司创造了一种名为Pyure Blend SOA的甜叶菊/龙舌兰菊粉混合物,这种混合物是由98%的Reb A和有机龙舌兰菊粉纤维组成,按体积算它的甜度是白糖甜度的8倍,同时,每克能够提供每日推荐摄入量的4%的纤维素。
 
  而葡萄糖基甜菊糖苷的出现,更使甜菊糖离“完美的甜”又近了一步。葡萄糖基甜菊糖苷又称酶转苷甜菊糖苷,或酶改质甜菊糖苷。以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叶为原料,经酶法对在甜叶菊叶中提取的甜菊糖苷进行葡萄糖基化,然后经蒸发浓缩、喷雾干燥而得的食品添加剂葡萄糖基甜菊糖苷。(国家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换言之,利用酶法在甜菊糖苷的结构中引入一些新的糖分子,可以改善天然甜菊糖苷的不良口味,从而更有利于其在终端产品中的风味应用。相比传统甜菊糖苷,新一代产品在甜度上有稍许减弱,但通过将葡萄糖基甜菊糖苷与传统的高纯度甜菊糖苷结合,既可以保证甜度,同时还能较好的解决后苦味问题。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使得甜味饮料在“突破口味极限”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近水饮料的突围
 
  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的还有近年来颇受瞩目的近水饮料。近几年来,口味轻颜值高的“近水饮料”正在悄悄占据饮品货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农夫山泉、旺旺、三得利、脉动等企业都接连推出了近水饮品,使得消费者在饮料口味和品牌上有更多选择。
 
  怡宝也看准时机推出了首款果味饮料“蜜水柠檬”,以“轻果汁近水饮料”、“地中海柠檬+进口蜂蜜”、“加入结晶果糖”等特色为主打卖点。结晶果糖作为以玉米或蔗糖为原料经水解转化制得的一种新型天然糖源,其热值低、甜度高、口感好、有水果香味,在体内代谢比葡萄糖快,易被机体吸收利用,血糖生成指数低,适用于葡萄糖代谢以及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补充能量,不易致龋齿,因此也适用于糖尿病人、肥胖患者和儿童,基于此,结晶果糖已经成为了众多饮料企业产品的新选择。
 
  广义的甜味剂领域里还有很多“营养担当”
 
  而在更广义的甜味剂领域里,除了甜菊糖、果糖这样的“甜度担当”,还有很多甜度不高,但健康满格的“营养担当”。比如上面提到的菊粉,以及目前常见的低聚果糖、抗性糊精等水溶性膳食纤维/益生元成分。连被认为是“最不健康”的碳酸饮料,都通过以上成分的添加,实现了华丽升级。
 
  可口可乐碳酸饮料的华丽升级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其实,在中国市场推出“升级版雪碧”之前,2017年,可口可乐就已经在日本重磅推出了0卡路里CocaCola Plus,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而所用的核心素材正是水溶性膳食纤维——抗性糊精。
 
  曾经因为担心不够健康,消费者对高含糖饮料的购买意愿持续下降,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被其它饮料品类一再挤占。而这种现状在2011年被日本麒麟公司彻底颠覆。当时该公司针对在意健康状态而不再喝可乐的男性消费者,推出了以“可乐中所含的食物纤维可抑制脂肪吸收”为卖点的“Mets Cola”,当年销量就达到了600万瓶,是预期销量的6倍之多。麒麟的成功为后来CocaCola Plus乃至雪碧纤维+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了有实际成功范例作为参考,针对CocaCola Plus的人体试验也证实了饮用含有和不含有水溶性膳食纤维抗性糊精的可乐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吸收峰值前者比后者降低7%。而且水溶性膳食纤维还有助于调整肠道健康,提供饱腹感,延缓餐后血糖上升,及促进矿物质吸收,从而给消费者带来额外的健康益处。
 
  中国早在2012年第16号文件就已批准抗性糊精为普通食品。再加上其所具有的高溶解性、耐热,耐酸,抗冷冻解冻的高稳定性、高抗吸湿性、低粘度、低水分活度、低甜度,以及有助于遮蔽不良风味的特性,使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帮助碳酸饮料行业快速完成产品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越是权威,越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不可否认,人工甜味剂仍然有着成本、口味等目前天然甜味剂难以逾越的优势,但在消费者强烈呼吁健康与天然的今天,天然甜味剂以及低聚糖等营养型甜味剂正在逐渐发力,并在饮料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市场上的低价饮料越来越少,而中高价位的饮料越来越多的推出新品的原因之一。
 
  还是回到ADA的警告上来,其实,如果生活方式不够健康,仅仅不喝甜味饮料也不能保证一定不得糖尿病,更何况今天的饮料行业早已不再一味追求低价和口味,而忽视消费者健康诉求;恰恰相反,很多饮料新品开始主打健康,更多功能性饮料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完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转型。如此看来,ADA的“警告”似乎并没有和现如今饮料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同步,过分的“担忧”或许还会因为权威的身份而导致大范围的恐慌。更何况使用人工甜味剂的又何止饮料工业?离开人工甜味剂,恐怕整个现代食品工业都要消失了。
 
  当然,我们无意否认ADA的研究,更无意挑战权威,而是希望越是权威的机构越应该对自己发布的声明/报告负责,毕竟关乎行业的发展甚至存亡,您说呢?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