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奶粉  烟台  海产品  保健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消费资讯 » 正文

产品的「迭代」与「升级」靠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7
核心提示:从什么时候开始,休闲零食变成了必需品?一款麻花零食不到一周就可以卖出15吨、一款酥饼糕点能够卖出10769个,国人一年吃掉的零食更是达到2万亿元。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已经从2012年的3625亿增长至2017年的4849亿元,更有相关数据显示,其规模将在2019年达到5439亿元。
   --1--
 
  「零食」的真正爆发,还要靠营养
 
  从什么时候开始,休闲零食变成了必需品?一款麻花零食不到一周就可以卖出15吨、一款酥饼糕点能够卖出10769个,国人一年吃掉的零食更是达到2万亿元。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已经从2012年的3625亿增长至2017年的4849亿元,更有相关数据显示,其规模将在2019年达到5439亿元。
 
  食物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饱腹充饥转变成为一种舌尖上的艺术。在这个人人都自称“吃货”的时代,美食给生命带来更多不同的体验。尤其熬夜追剧、露餐野营、工作加班等场景的出现,“休闲零食”成为新兴品类。
 
  虽然一日三餐作为日常的重要组成,但对于一些加班人群来说都是奢侈。因此许多消费者愿意选择零食小餐来填饱肚子,以保持全天的能量供应和注意力的集中。可以说零食已经不再是一种娱乐的纵享品,已经慢慢作为一种功能性产品去替代正餐。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企业开始利用科技手段,让产品更加美味和营养。利用传统食材打造出大量新奇的、有创意的口味和口感,以满足年轻人的猎奇体验,帮助品牌突出重围,取代那些平淡无奇的传统零食,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上海商情信息中心2018中国食品消费趋势调查显示,除口味外,健康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购买休闲食品的第二大因素,33%的消费者关注休闲食品的健康因素。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零食健康化也成为了大势所趋。因此要想在健康零食领域出奇制胜,你需要“口味”和“营养”兼备。
 
  --2--
 
  受到千禧一代青睐的「功能性食品」
 
  到2021年,千禧一代(现年龄18-35岁)的比例将增加至46%。中国的千禧一代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最有影响力的消费群体。他们正在按照自己的“喜好”重塑着包括营养产业在内中国的零售行业。
 
  他们普遍高学历,相信科学的同时也迷恋传统中医药养生和药食同源;他们“有钱”却“没闲”,喜欢海淘,钟情瘦身、但更青睐高效和便捷。因此,针对千禧一代的特定需求,功能性食品从个性化微生态健康产品发展到了精准营养的阶段;从代餐产品的消费,和钟情于代糖产品,到植物成分和药食同源的推崇者。
 
  食品健康有很多标准,什么因素会促使主力消费群体决定购买呢?尼尔森列出了27项食品健康属性,分成回归天然、少即是多、更富营养、可持续4个种类,以测量购买决策中这些属性的不同影响。
 
  最受到重视的是纯天然、非加工的食品,43%的被访者认为这方面的属性是最重要的,包括“无人工色素”和“非转基因”,在中国,各有49%的消费者认为这两项是最重要的食品健康属性。雀巢放弃使用人工添加剂,正是为了迎合这样的需求。
 
  除了纯天然,少盐、少糖、低脂等是另一大健康诉求。在中国,低盐、低钠被排在首位,这和全球数据有所不同,从全球来看,低胆固醇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是食物中更少的糖和盐。另外,更多的消费者也在注意食品的保健功能,从而更看重“富含纤维”“高蛋白”“全麦”“富含维他命”“高钙”等功能性食品的组成元素。
 
  既然千禧一代是真正的消费主力,而他们又愿意为健康买单,那么抓住他们对健康的需求点,并将这些需求点转化为卖点,将成为拉动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3--
 
  取决于”植物本身”的营养食品
 
  “回归自然”在全球范围流行之后,消费者们越来越青睐简单、纯粹和自然的产品,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植物不断被行业内的研究人员所发掘。从定义「新植物」——植物蛋白、植物益生元、药食同源、适应原、中草药、植物提取物、植物化合物……到「借植物力量,让产品升级」,这背后隐藏着多大的力量?
 
  当国人大量涌向欧美、澳新抢购膳食补充剂的时候,殊不知用于生产这些膳食补充剂的原料——植物提取物竟然大多来自中国。就这样在国外兜兜转转“改头换面”后,最终又以“洋品牌”的面目回到了国人的手中。同样是植物提取物,在国外兜了一圈就能让中国消费者心甘情愿的买单,而在中国,门槛、法规、竞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银杏叶提取物造假事件最终还是给所有终端企业敲响了警钟,植物提取物是“草”还是“宝”,需要其切实有效、严谨科学的检验检测办法,才能不给李鬼以蒙混过关的可乘之机。
 
  有了真材实料的原料,有了科学可行的生产加工技术,并不意味着“畅销品”唾手可得,相反,行百里者半九十,到了产品研发的最后环节,功效评价、成果转化少了哪一步都可能让整个开发计划功亏于溃。
 
  《营养商业杂志》的美国零售数据显示,2018年草药的销售额比去年增长了9.4%,增长额达到7.57亿美元,这也是自1998年以来草药补充剂销售额最强劲的增长。除了总销售额的增长,该媒体监控超级卖场、专营渠道以及直销三个渠道的总零售额也在上升,分别增长了7.6%、6.9%和11.8%
 
  2018年超级卖场渠道中最畅销的草药补充剂排名前十分别有:1.苦薄荷2.松果菊属3.姜黄4.接骨木莓5.绿茶6.姜7.常青藤叶8.大蒜9.葫芦巴10.黑升麻。而在专营渠道中,草药补充剂畅销榜前十是:1.大麻2.姜黄3.接骨木莓4.小麦苗粉/大麦苗粉5.亚麻籽/亚麻油6.芦荟7.南非醉茄8.奶蓟草9.松果菊属10.牛至。
 
  其中接骨木莓是美国各个渠道中最畅销的五种草药之一,在超级卖场渠道的销售额为50,979,669美元,增长了138.4%。在专营渠道销售额为25,374,666美元,增长了93.9%。同时南非醉茄也是新兴的成分,在超级卖场渠道销售额为7,449,103美元,增幅为165.9%,同时还以16.9%的增长率保持在专营渠道销售草本植物的前十名,销售额达到12,426,468美元。而备受争议的大麻二酚虽然没有在超级卖场渠道中成为最畅销的草药,但它在专营渠道中却飙升至第一位,销售额增长了332.8%,达到52,708,488美元。
 
  而且,专营渠道中也有其他成分增速很快,例如蘑菇。一般来说蘑菇产品大多以胶囊和粉末的形式销售,针对免疫或认知健康。并且由于2017年至2018年流感季节的延长,一些适应原产品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受到刺激。因此在2020年,这些草药新势力的出现,将在更多产品中进行应用,为消费者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
 
  --4--
 
  新饮料爆品的诞生
 
  在GB/T10789-2015里,和大家意识层面里的那个“功能饮料”分类最接近的,大概就是特殊用途饮料了,因为它基本涵盖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带有功能”的饮料类别,比如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等等。因此,“运动饮料、能量饮料、发酵饮料、益生菌、植物提取物和饮料创新”成为中国饮料新产品的发展风向标。
 
  在能量饮料方面,市场容量中能量饮料占比最大,但产品相似度太高,只有市场不断细分(细分性别、细分口味、细分容量)增加多元化的功能因子才能提高竞争优势。目前的市场机会点有四:第一要开发新口味,搭配中国传统的配方,如枸杞、人参、沙棘等。二是挖掘新原料,如绿咖啡豆来源的天然咖啡因,马黛茶来源的天然咖啡因等。三是着力于外包设计,比如纸盒包装。四是做差异化产品,研发适合加油站、会所、封闭渠道的高端小容量能量饮料。
 
  在运动饮料方面,蛋白质、肽和酸性口感会有更多的创新。运动乳清分离蛋白结合的酸性透明水可能成为新的方向,肽类饮料如牡蛎肽、海参肽、蚕蛹肽,以及更多的植物肽类会应用到饮料中,未来市场会出现更多的口感创新,轻莓果和热带口感会成为热点。
 
  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泛90后群体已经成为了功能性饮料的最大消费群体。泛90后指的是出生于1985-1995年的一个群体,这一人群偏好用生活态的营养保健品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态。功能饮品可参考他们的消费偏好开发流行态、生活态的饮品,具体特征为:口味好,带来愉悦口感;方便携带,容易融入生活;流行概念,吸引消费。
 
  在关于功能饮料消费者行为的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普遍会关注食品饮料包装上的营养成分信息、饮料的成分来源,甚至不介意多花钱购买含有安全、天然成分的饮品。基于此研究,绿色、植物性成分的功能饮料会成为流行趋势。另外,功能饮料保持天然健康,如不含防腐剂、合成香精、色素、低糖等,以减少消费者身体吸收负担,同样是一大趋势。
 
  --5--
 
  母婴营养更加细分和聚焦
 
  众所周知,胎儿和婴幼儿时期是人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因此适宜的营养供应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健康儿童还是患儿,充分而又合理的营养供给对于他们的体格生长和功能发育(如认知、免疫和长期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在中国,母婴营养品市场保持每年15%的年均复合增长,增速领跑整个母婴产业。未来10年,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将持续增长,品类也将更加细分。
 
  国内母婴营养品零售渠道比较单一,90%的品牌扎堆在母婴渠道,主要精力和投入都在渠道动销上,缺少品牌推广及消费者口碑塑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一批优秀的母婴营养企业已经开始渠道多元化布局,开始研究人群细分领域产品的开发,提升品牌力和产品力。
 
  根据《婴幼儿喂养品类今年的发展态势如何》报告显示,面对幼儿营养品,妈妈们高度集中在”产品功能“和”品类选择“上,因此,你的产品是否具有功能性成为占领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京东消费数据显示,59.3%的中国消费者希望购买添加了益生菌的产品;根据母婴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天猫+淘宝平台上,婴幼儿营养品销售额增长迅速,妈妈更注重在奶粉之外给宝宝添加各种营养素,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钙铁锌;《婴幼儿喂养品类今年的发展态势如何》显示,益生菌、维生素、鱼肝油、钙是国内妈妈更为关注的品类,而乳铁蛋白的关注度明显增长。
 
  --6--
 
  亚健康和老龄化下的特膳市场
 
  目前,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85%左右,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在慢性病中,脑血管病是国民第一位的死因,在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医疗负担严重:2014年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AMI)为133.75亿元,颅内出血位207.07亿元,脑梗死为470.35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2.02%、18.90%和24.96%。
 
  西方学最新观点认为:Medicine is sick care,Nutrition is health care(药物治疗疾病,营养保护健康),美国提出“营养疗法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终解决方案”,加拿大则把营养列为疾病的一线治疗。在我国,临床营养尽管发展迅速,但与营养疗法本身的作用相比,与广大患者的实际需求相比,差距仍非常显着。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比例为10:1,而我国的比例则恰恰相反(部分文献称三甲医院是1:6)。
 
  刻不容缓,“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经成为吹响慢性病防控的集结号。营养是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全民健康、国民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国家食物与营养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过去20年间,我国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疾病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与饮食习惯、营养结构的变化,也给营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但是,营养科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营养的干预治疗不仅可以明显降低慢性病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营养支持还可以为国家医疗卫生支出节省大量费用。
 
  有数据显示,至2016年末,我国60岁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达3000万,2010-2012中国居民营养监测结果显示,约32%老年人能量和大部分营养素的摄取量不能达到RNI/AI要求。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加速,高龄老人营养不良影响老年人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健康老龄化”是国家老年保障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与老年人健康、功能维护、疾病和衰老进程密切相关。
 
  --7--
 
  看清免疫健康市场的轮廓
 
  整个营养产业都在共同面临着诸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与舆论环境;政策的不确定性;重要原料和资源的稀缺;新生人口不及预期;跨境电商/海淘;三四五线城市的竞争;产品同质化;管理僵化和人才;进取心等等一系列挑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品牌生意都在增加;新生人口仍处高位;消费能力提升与政策环境支持;市场格局重塑;超高端、有机、羊奶粉快速增长;新功能、新原料研发和应用;母婴渠道的扩张;市场资本热衷;新营销与新技术应用;营养品的延伸与组合等机遇“扑面而来”。 当快速变化的市场和不可预期的风险如约而至,如何抉择正是我们要冷静探讨的关键。
 
  “感知你自己”这是出自希腊古都Delphi阿波罗神庙的着名格言。感知哪些是我们自己,哪些是“外来者”,这些“外来者”是敌还是友,正是免疫的起点。所以,免疫是什么?有人把免疫比作军队,但其实,他更像是一个无比严密的识别并清除威胁的防御机制。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等组成,作为“基础屏障”;第二道防线称为固有免疫系统,以及第三道防线适应性免疫系统。
 
  如果把第一道防线比喻成“墙”的话,当“外敌”翻墙而入的时候,固有免疫系统会立即做出反应,而这个固有免疫系统有点类似于“保安”,如您所见,几乎城市里的每栋大楼里都有保安,所以,固有免疫系统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配备,而且每个人的配备基本相同。因此,当第一、第二道防线都失守的时候,第三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突出作用立即显现,因为作为一个分工更为精细的防线,他们的手段和武器显然不是前两道防线所能比拟的。
 
  这样讲或许还是有些抽象,所以具体而言,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其中,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比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而免疫细胞理所当然就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比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同时免疫系统里还有很多活性物质,比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调查了5514名20岁以上的成年人,数据表明免疫健康是他们使用膳食补充剂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需求甚至超过了关节健康、结肠健康以及心脏健康。另一项于2016年由哈佛开展的,涉及1579名18岁以上成人的研究同样证实,免疫健康是过去两年中人们服用膳食补充剂的三大理由之一。消费者对免疫健康产品的需求为营养补充剂公司、功能性食品和饮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截至2018年3月,与“增强免疫力”相关的保健食品注册数量为5137个,占保健食品注册数量的30.79%,数量最多。因此从狭义的角度上看,我国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保健食品在获批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和很多品类一样,在疫情全面爆发之前,免疫类产品也只是“较好不叫座”的存在,而疫情的发生给所有人都上了宝贵一课,免疫提升不是一时之功,只有在日常加强营养支持,才能在关键时刻积极调动并发挥免疫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维生素C的爆单也让我们意识到,免疫类产品还有很大深挖的空间,诸如β-葡聚糖、接骨木莓、唾液酸、乳铁蛋白、人参、益生菌、益生元等免疫及肠道健康相关成分应该加强科普力度和科学背书,突出各自助力免疫健康上的优势,走差异化竞争的发展路线,为免疫市场的全面开启做好准备。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