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奶粉  烟台  海产品  保健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消费资讯 » 正文

无糖食品不罪恶,但吃了未必不长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3
核心提示:风靡的无糖食品,看起来是防胖秘诀。无糖水、无糖饭,会用一种名为「代糖」的0卡甜味剂,欺骗痴迷甜食的味蕾——以为吃下了糖,实则摄入为0。
   风靡的无糖食品,看起来是防胖秘诀。无糖水、无糖饭,会用一种名为「代糖」的0卡甜味剂,欺骗痴迷甜食的味蕾——以为吃下了糖,实则摄入为0。
 
  但现实是,喝下一罐无糖可乐后,可能会补足一罐有糖可乐的热量。因为虚假的可乐甜味剂,不能产生真实热量,相反会促进大脑对甜食的奖赏机制,让人鬼使神差地多吃一点。
 
  同样,无糖饼干实则糖分不少。代糖只能替代甜味添加糖,对于小麦粗粮等碳水化合物的单糖无可奈何,因此,无糖饼干无节制地下肚,血糖依旧会飞速上升。
 
  无糖食品不罪恶,但吃了未必不长胖。
 
  从目前来说,一份2019年《英国医学杂志(BMJ)》的综述研究,能有效证明添加代糖的无糖食品,无明显减脂减肥益处。
 
  该综述研究受WHO委托,共涉及56项代糖的研究,只有部分小型研究指出,吃代糖的受试者在BMI、空腹血糖水平有小幅改善,而整体确定性较低。更重要的是,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没有发现任何代糖有效减肥的证据。
 
  另一方面,「吃不胖」饼干等无糖产品,也是中国代谢综合征群体,需要谨慎食用的。
 
  有国内研究,调取市面上三组代表性无糖食品,通过斐林滴定法检测,结果显示无糖食品含糖量合格率为80%。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无糖豆奶粉含糖量超28.3%,无糖加钙核桃粉含糖量超25.2%。
 
  毫无疑问,无糖食品有着低糖、低卡的优势,但也要悠着点吃。
 
  风靡的无糖食品
 
  用代糖骗了甜食控
 
  糖正成为健康公敌,而无糖可乐、无糖饼干可能是国内风靡的无糖食品。
 
  之所以它们既有甜味且无糖,是因为用了一种名叫「代糖」的甜味剂,既欺骗甜食控味蕾,又不摄入额外热量。
 
  「代糖」并非新鲜事,它已存在百年,来自比蔗糖甜500倍,身体却又无法代谢的人工甜味剂。
 
  早在1879年,糖精被首次发现于美国霍普金思大学实验室,化学名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能使味觉感知「甜到发苦」,曾被应用食品糖浆、牙膏等。1999年下半年,中国糖精的份额己占据糖业的55%-60%,甚至挤占了传统蔗糖。
 
  同样有代表性的,是可乐中近乎无热量的阿斯巴甜。虽然出生人工甜味剂,但它有蔗糖般的清爽甜感,使它成为碳酸饮料的好搭档,至少在健怡可乐于1982年上市时,阿斯巴甜的不违和甜味,让其成为全美最畅销的低热软饮。
 
  然而,人工甜味剂从诞生以来饱受争议。比如2017年世卫组织将糖精列为致癌物之一,而阿斯巴甜虽然经FDA论证「足够安全」,但同样因偏头痛等致病因素,限制其每日摄入量。
 
  使用代糖的健怡可乐
 
  基于健康原因,代糖迎来一场进化,逐渐远离工业合成,开始提取自自然植物。
 
  举例来说,甜菊糖被认为是有更多前景的代糖品类,其来自于甜叶菊植物的叶子,较接近砂糖甜味,除此以外,也有小麦、玉米淀粉等进行发酵后制成的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由于人体对其吸收率较低,几乎不参与糖代谢和血糖变化。
 
  从具体应用来看,国内的爱乐甜,主打赤藓糖醇、甜菊糖构成的零卡糖,可替代白砂糖;销量激增的元气森林在旗下气泡水、乳茶等无糖饮料中,采用赤藓糖醇。
 
  爱乐甜
 
  更进一步来说,传统公司代糖产品趋势已出现。
 
  在转型代糖方面,可口可乐可能是最经典的案例,其于2016年更换「Taste the feeling」标语,旨在关注长期健康开始,持续发力无糖产品线。事实上在今年年初,可口可乐发布的2019年财报中,零糖可乐再次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至于国内老品牌方面,诸如健力宝、青岛啤酒都已经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旗下无糖气泡水产品——「微泡」、「轻零」。
 
  添加膳食纤维的减脂可乐
 
  基于产品下游趋势,在上游供应链上,发力代糖添加剂也被认可。
 
  金禾实业于今年3月5日披露2019年年报,尽管甜味剂等产品价格下滑,但其将可转债募投项目「年产400吨吡啶盐项目」,变更为「三氯蔗糖技改扩建项目」。金禾实业为国内主要的食品添加剂厂商,为蒙牛、伊利、可口可乐等公司提供代糖添加剂。
 
  最后在用户侧,一份无糖碳酸饮料的增长路径,或许能直观说明无糖的风靡趋势。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在1970到1990年间,美国人均年无糖碳酸饮料的消费量,从2.1加仑增至10.7加仑,甚至完成对茶与果汁的超越,无糖类饮料在碳酸饮料总量中的占比也由8.77%上升至23.53%,主打健康牌的无糖碳酸饮料,在90年代后已成为美国人的重要日常饮品。
 
  无糖碳酸饮料增长趋势,来源:东北证券
 
  无糖食品不罪恶
 
  但吃了未必不长胖
 
  食品饮料添加代糖,看起来是一种健康消费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吃代糖,未必不长胖。
 
  受世卫组织委托,高影响因子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在2019年1月发表综述研究,明确指出,目前缺乏足够证据证明代糖有健康益处,也不能排除其存在潜在危害。
 
  该综述共涉及56项代糖的研究分析,生理指标包括体重、血糖、口腔健康,以及是否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实际结果显示,只有部分小型研究指出,吃代糖的受试者在BMI、空腹血糖水平有小幅改善,而整体确定性较低。更重要的是,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没有发现任何代糖有效减肥的证据。
 
  至少在更多人关心的减肥上,「吃代糖就有效」是缺失证据支撑的。
 
  而背后原因,近10年来也有不同的学术期刊作出分析,较为统一的判断是——吃完代糖会更想吃真糖。
 
  国际神经科学期刊《Physiology Behavior》早在2012年发表研究,揭示无糖碳酸饮料,会改变大脑对甜食的奖励机制。
 
  详细展开,该研究对吃蔗糖和吃代糖的人群,进行大脑核磁共振检查(fMRI)。结果显示,喝添加了糖精的无糖汽水的受试者,其多巴胺能中脑和右杏仁核对甜味的反应更强烈,而这也是摄入更多能量地原因。
 
  简单来说,喝完一罐无糖可乐后,由于大脑对甜食地渴望提升,身体会鬼使神差地吃下一块饼干。
 
  甚至更进一步发现,在一碗面一罐无糖可乐地组合搭配下,这种「鬼使神差」的效果会被放大。
 
  今年3月,《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发表研究指出,同时摄入甜味剂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可能会损害大脑对甜味的敏感性。
 
  该研究同样使用核磁共振fMRI,检查受试者大脑内相关味觉区域,实际可以发现,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的组合,使受试者大脑对甜味的反应减弱了。
 
  换句话说,他们可能要吃更多甜食,才能让大脑「满足」了。
 
  除了添加代糖,未必会减少吃糖以外,一份代糖,也替代不了饼干、蛋糕中碳水化物的单糖。
 
  通过电商平台可以发现,「吃不胖」冰激淋、「吃不胖」饼干等产品都主打无糖特征,但此处的无糖更多是指用代糖代替添加糖,相反,产品中容易致胖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丝毫未减。
 
  事实上,GymSquare曾在上周发文提到,碳水全家桶让中国人不缺糖份摄入,也是国人肥胖的因素之一。
 
  因为较高的碳水含量,意味着身体会分泌胰岛素做抵抗,这也是避免糖尿病的唯一降血糖激素。但是,胰岛素的释放,往往能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脂肪组织增加对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的摄取,脂肪组织储存概率提升。
 
  市面上的无糖产品配料表
 
  但从现实来看,国内更多的无糖食品,依旧是高碳食品。
 
  中国教学期刊《科教导刊》于2016年发表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不能随意食用市面上的无糖食品。
 
  该研究随机抽取当时市面10种无糖食品,将其中三组(黑芝麻糊、饼干、酸奶)代表性无糖食品,通过斐林滴定法检测,结果显示无糖食品含糖量合格率为80%。其中无糖豆奶粉含糖量超28.3%,无糖加钙核桃粉含糖量超25.2%。
 
  而该现象的存在,也和相关标准制定有相应联系。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g或100ml的含糖量不高于0.5%。
 
  相反,按照欧洲国家的观点,无糖食品是不能含有蔗糖和源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淀粉糖、麦芽糖、 果糖、果葡糖浆及葡萄糖浆等。
 
  高碳水的米饭
 
  总的来看,代糖未必能减少吃糖,也难以替代碳水化物的糖分。无糖食品不罪恶,但吃下未必不长胖。
 
  毫无疑问,零蔗糖的无糖食品,势必有着低糖、低卡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一日数罐无糖可乐,一天数包无糖饼干的毫无节制。
 
  无糖食品要悠着点吃,因为它的意义,更多是在替代生理上,不可避免的糖分摄入,以及心理上,满足对于甜蜜口味的向往。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