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海产品  保健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立足短板瞄准前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11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核心提示:【概要】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一季红薯半年粮 。在市场呼唤下,甘薯产业发展迎来快速发展。比单个重、比株重、比口感,各类红薯同台PK。值得一提的是,......

【概要】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一季红薯半年粮”。在市场呼唤下,甘薯产业发展迎来快速发展。比单个重、比株重、比口感,各类红薯同台PK。值得一提的是,擂台赛中的“好吃”是近两年才添加的新项目。舞阳县贾湖农旅公司的种植基地里,今年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吸引人们前来的是红薯中的新品——观赏性红薯。李许召说的王老师就是省甘薯杂粮体系首席专家、洛阳农林科学院甘薯专家王自力。李许召和他的合作社,是省甘薯杂粮体系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的缩影。种植历史悠久,又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汝阳县甘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推广密不可分。“技术服务,最关键的就是时与实。甘薯产业如何由“大”变“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生产调研,王自力认为,产业链的延伸是关键。


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一季红薯半年粮”。红薯曾让很多人安然度过了饥荒年代。如今,随着对红薯营养价值和功效的不断认知,淀粉型、鲜食型、休闲食品加工型等新品种不断涌现,红薯又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


在市场呼唤下,甘薯产业发展迎来快速发展。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技术来支撑,产业走向哪里,科研推广力量便注入哪里。


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省甘薯杂粮体系”)按照河南省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要求,以体系为平台、凝聚专家团队科研力量,让科技力量不断注入产业中,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引领转型升级。


“打擂”十余年红薯科技“升级”不断


11月28日至29日,“洛阳市第十一届红薯擂台赛暨第三届汝阳红薯文化节”在汝阳县举行,来自洛阳市的100多家红薯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着自己种植的红薯参赛,这个擂台赛如今已举办了11年。


比单个重、比株重、比口感,各类红薯同台PK。作为擂台赛发起人之一,王自力对邀请农户打擂有自己的想法。他介绍说,甘薯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助力,比赛结果正是对甘薯品种、种植技术的一次集中检验,这也是技术推广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擂台赛中的“好吃”是近两年才添加的新项目。从事甘薯科研推广工作多年的王自力带领团队成员在田间地头指导技术时发现,近年来,蒸煮、烤制型红薯日益受到市场和消费者青睐,当地乃至全省不少种植户还开始转向鲜食型红薯品种。


面对产业发展新方向,省甘薯杂粮体系在全省多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邀请农户在田间地头现场“品评”,第一时间将最新科研成果送达种植户手中。


舞阳县贾湖农旅公司的种植基地里,今年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吸引人们前来的是红薯中的新品——观赏性红薯。叶片铺满花架,翠绿和紫色组成的“红薯叶”装饰墙,让人惊呼,红薯叶也这么好看。


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甘薯专家杨育峰坦言,目前来说,种植户关注的往往是食用型红薯,但叶菜型红薯和观赏性红薯也已逐渐走入市场,凭借其高附加值成为种植户的新选择。


科技让汝阳红薯“领跑”全省


寒冬时节,汝阳县城关镇张河村金涛红薯专业合作社的储存窖里,堆满了已收获的红薯。合作社负责人李许召抬头看向窖顶,笑着说:“这种用红砖砌成的圆顶窖,就是在王老师指导下建的,储存效果非常好。”


李许召说的王老师就是省甘薯杂粮体系首席专家、洛阳农林科学院甘薯专家王自力。从品种、种植技术到储存方法,在科技“加持”下,李许召的合作社已经拥有5000亩无公害红薯生产基地,开展红薯良种引进繁育和示范、高产种植、红薯加工、商品储藏保鲜等项目,李许召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薯大王”。


李许召和他的合作社,是省甘薯杂粮体系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的缩影。


汝阳县红薯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商品红薯储藏达到4000万公斤,成为豫西最大的食用型商品红薯储藏基地;年加工鲜薯3600万公斤,每年来自红薯产业的产值达1.3亿元以上……汝阳红薯产业的迅速发展,受益者不止李许召。


种植历史悠久,又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汝阳县甘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推广密不可分。王自力带领体系专家团队,为汝阳县甘薯产业发展制定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规划,在新品种引入上,依托体系平台,从全国各地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红薯品种,并开展栽培试验、对比试验。王自力说,从淀粉型、鲜食型到休闲食品加工型,当地的甘薯产业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能够满足不同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需求在哪里技术服务就到哪里


谈及今年的好收成,汝阳县70余岁的种植户李三军将功劳归功于省甘薯杂粮体系专家的贴心服务。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眼看到了生产关键时节,该怎么安排生产?包括李三军在内的许多种植户心里“没了谱”。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自力带领省甘薯杂粮体系专家一道,配合汝阳县农业农村局召开专门会议,指导薯农生产,深入生产一线,在田间地头进行生产调研、技术服务,保障了不误农时。


针对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要求,省甘薯杂粮体系专家在技术指导中坚持“短、平、快”,将现场培训和电话、微信群等指导相结合,并将资料、书籍等免费赠送给种植户。


“技术服务,最关键的就是时与实。”王自力解释说,“时”就是按照农时科学安排技术指导,在红薯种植的育苗期、栽种期、收获期等关键环节,让种植户掌握要病害识别知识、防治措施、防范途径,规避重大灾害发生。“实”则是根据目前甘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发展瓶颈,精准发力。红薯种植、生产管理、收获等基本都是靠手工,劳动强度大,投入人力多,成本比较高,王自力和他的团队,在研发小型机械、申报专利生产应用的同时,购买国内先进的种植、收获等机械,让群众免费使用,加速甘薯机械化生产的进程,促进生产节本增效。


科技助推延伸产业链


近日,汝阳县柏树镇政府召开了一场座谈会,该镇党委书记马卫东对未来甘薯产业发展信心满满。他介绍说,甘薯种植、加工、销售已经成为柏树镇的主导产业,镇党委和镇政府专门制定了“抓大方、抓产业”的发展路径,以两个千亩方、4个500亩方和7个300亩方为基础,通过打造精品示范方,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王自力带领省甘薯杂粮体系专家经过调研,确定了“强两端”的技术指导思路,在育苗方面,开展脱毒苗基地化生产,同时根据当地加工、销售需求,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在种植中,通过技术指导,改变传统的产量导向为质量导向,提高商品率。


甘薯产业如何由“大”变“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生产调研,王自力认为,产业链的延伸是关键。近年来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研发推广的红薯保鲜窖专利,从收获即售卖到储藏“待价”,亩收益增加近千元。


加工作为延长产业链的关键,也是河南省甘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的“三粉”加工,正日益受到能耗高、排放大、有污染、产值不高等问题困扰,开发多种深加工产品,促进产品升级,将是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下阶段的工作重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