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万象 » 食品生活 » 正文

疫苗界的“三聚氰胺”事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2  来源:饮食参考
核心提示:这个周末最热的新闻毫无疑问是疫苗。
   这个周末最热的新闻毫无疑问是疫苗。
 
  虽然已经不温不火的炒了一星期,但昨天的一篇“疫苗之王”成为舆情的分水岭,危机全面爆发。
 
  有人说,这新闻早就在网上到处都是了,有啥好大惊小怪的?
 
  摸你脸和抽你大嘴巴,那反应能一样吗?
 
  根据我这些年参与舆情研判和应对的经验,这一事件正在经历最可怕的发酵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篇报道会在哪里撕开一个伤口。
 
  形势几乎已经无可挽回,疫苗行业和监管部门的信誉度将不可避免的受到极大的打击。
 
  这时能迅速破解危局的,有两个,一个是小萱出手,全面禁言(表面平息),二是发生其他大事,无论是正治、经济还是其他方面(转移焦点)。
 
  这两个虽都不是上策,但也不失为这个形势下死马当活马医的良策。
 
  如果想要小萱出手,需要事态扩大、外媒跟进,不明真相的群众情绪激愤,纷纷批评监管部门,批评政府,批评制度。
 
  不要觉得今天一些央媒都在质疑、喊话,所以疫苗事件可以随便炒。
 
  一旦搭上敌对势力和国家稳定,发现“有组织、有预谋”的抹黑中国的痕迹,小萱肯定要出手。
 
  结合那个“全球召回中国致癌药”的新闻,舆情形势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最快可能就在今明两天。(我觉得外部反动媒体助攻的可能性挺大的)
 
  所以,想蹭热点,赶紧的。
 
  如果要转移焦点,需要有个“队友”舍身取义。
 
  比如“红猫药酒抓医生”挽救了“北大沈阳性侵案”,而“伊利抓人”挽救了“红猫药酒抓医生”,后面“北大校长鸿浩之志”又挽救了“伊利抓人”。
 
  被救之人有没有感激涕零我不知道,但舍身取义之后,谁来救你就只能烧香拜佛。
 
  我觉得,这个时候如果要强行灭火,最简单粗暴、最快的方式是找几个(一个不够)一线明星出个特别负面的大八卦。
 
  不知道谁愿意挺身而出,放心吧,国家和朝阳群众不会忘了你们的!
 
  前面纯粹是瞎吐槽哈,下面分享一些个人的简单看法:
 
  1、国产疫苗的“三聚氰胺”事件
 
  疫苗的实际问题可能没有舆情表现的那样严重,但由于很多信息十分混乱和模糊,又涉及到孩子的健康,因此放大了公众的恐慌和愤怒,相信现在很多家长正在狂翻孩子的接种记录呢。
 
  这和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颇为相似,一旦公众情绪化甚至恐慌,再来讲道理就没用了。
 
  你看国产奶,三聚氰胺过去了10年,就算销量恢复了,在公众舆论中依然抬不起头。
 
  当年英国疯牛病,也是用了10年才恢复销量,而后又过了10年才重新敲开中国的大门。(2018年6月解禁)
 
  这一两天,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各种幕后的故事被集中翻旧账,连当初三聚氰胺事件中受处分官员都跟本次疫苗事件做了关联。
 
  这样的舆论冲击必然给公众造成深刻的心理烙印,说是疫苗界的三聚氰胺一点也不过分。
 
  目前长生疫苗的大火正在向康泰等其他关联企业蔓延,从公众舆论来看,已经是国产疫苗乃至疫苗监管的系统性舆论危机。
 
  我感觉,对国产疫苗及监管部门的污名化、刻板印象可能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未来10年都未必翻身。
 
  再看看网友们翻出来的,上个月药品监管局的这条微博,这脸打的piapia的啊。
 
  以后当监管部门再说起“国产疫苗可以放心”的时候,谁还会信呢?
 
  唱歌调子起高了,是会破音的。
 
  2、事件背后可能有人在推
 
  现在的舆情热点转换很快,通常一般事件1天结束,大事件持续3天,能熬一星期的一定是天大的事。
 
  疫苗事件从上周出现到现在,一直不温不火,却一直不熄火,这不太正常。
 
  我的直觉是有人在推动,舆情不爆发不撤兵。
 
  “疫苗之王”倒未必是策划出来的,但早晚都会有这样一个爆点,就像红猫药酒一样。
 
  (疫苗之王的主视觉颇有深意)
 
  另外,疫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商品,这一事件对市场格局的影响也非常大。
 
  很多曾经为了“支持民族产业”而选择国产疫苗的家长,这会儿在网上大发牢骚。
 
  这样的情绪会传染,未来,那些打得起进口疫苗的家长还会选择国产疫苗吗?
 
  二孩乃至全面放开生育,将为疫苗市场带来新的机遇,而资本逐利的时候,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虽然不能用阴谋论来解释本次事件,但其他疫苗企业,尤其国外企业会不会借势、造势,渔翁得利呢?
 
  毕竟三聚氰胺事件的最大受益者,除了洋奶粉,就是生产检测三聚氰胺仪器的外国公司,这个教训太深。
 
  3、GMP才是天大的事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对“检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迷信,导致公众也把检测当成了万能的武器,比如食品抽检要达到“千人4份”的水平,简直是,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
 
  而实际上,现场检查、飞行检查,查GMP、查HACCP,这些比末端的检测重要得多。
 
  今天有个人跳出来洗地,说“疫苗之王”是“一个利用道德煽动民众黑死正常企业的典型案例”。(正常你妹啊)
 
  说这次疫苗只是不符合GMP,产品检验是合格的,不用小题大做。
 
  这纯粹是瞎掰,这个人不是蠢就是坏。
 
  连窟窿有多大都不知道,就敢跳出来洗地,也是佩服这哥们的勇气。
 
  三聚氰胺事件是因为检测不合格吗?无论厂家自检还是政府抽检都是合格的。
 
  疫苗的生产记录都是造假的,你知道哪里可能出问题,可能出什么问题?还会有多少问题?
 
  如果你都不知道问题可能出在哪,检测?有个屁用!(我认为批批检的前提是按GMP生产,不按GMP生产的,检测了也心里没底)
 
  为什么这么重视检测,因为现场检查要非常了解业务,专业性很强,而检测只要配个好仪器就成功了一半(因为还有人的另一半,所以检测的问题也很多)。
 
  药品的我不知道,但食品的专业监管队伍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改革、整合、收编、不合理的问责和折腾,流失的差不多了。
 
  现在从药品到婴儿奶粉,对过程的监管逐渐重视起来,这是好事,但师傅带徒弟还要几年呢。
 
  4、药品监管会不会迎来新的机遇
 
  从长远来看,每次重大负面事件都是“坏事变好事”。
 
  辛克莱尔的《丛林》催生了美国纯净食品药品法。
 
  英国疯牛病危机让英国的食品监管从农业部门剥离出来。
 
  疯牛病以及二恶英事件催生了欧盟食品安全局。
 
  而三聚氰胺催生了新的食品安全法、国务院食安委、国家食药总局以及后面的四个最严。
 
  这次疫苗事件再次给正府提了个醒,药品监管马虎不得,药品监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目前市场监管总局下面单列了药品监管局,但闹了这么一出之后,说不定未来还会再剥离出来进一步强化呢?
 
  监管系统内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大家都盼着出事儿,但是不要出在我家。
 
  这很形象,因为不出事就会被削弱,多年不出事儿,那还要你干啥呢?
 
 
[ 食品万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万象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