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奶粉  烟台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万象 » 食品生活 » 正文

“临期”进口食品一折特卖,灰色地带还是新时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07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崔慧莹曹海东彭琪月
核心提示:整个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
   整个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
 
  临期食品回收是一门低调却赚钱的“灰色”生意——返厂翻新、拆掉预包装改售散货、卖去餐厅食堂等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都不是新鲜事。
 
  世界范围内,吃临期食品、减少食物浪费正成为一种时尚。关键是让顾客买得明白,食品厂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卖得坦荡,不再遮遮掩掩。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南方周末实习生 彭琪月
 
  责任编辑 曹海东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1日南方周末
 
  部分门店的国产临期食品甚至比进口的还多,混着摆在货架上。进口红酒、国产白酒也价格低廉。(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31瓶意大利、法国进口红酒,折后才一千元出头。一位女士不断叮嘱店员,把酒装箱搬上自己的奔驰车,“我要带去五星级酒店宴客的,口感要好些。”
 
  这家位于北京市区的进口食品特卖店内,花花绿绿的零食、酒水堆得像小山。因为临近保质期,这些远渡重洋的“高级货”被卖出了“白菜价”:网上售价8元一盒的泰国泡面10元3盒、7元一袋的40g菲律宾果蔬干卖2.5元……
 
  其中,折扣最高的当属临期食品——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可安全食用和销售的食品。
 
  长期以来,这些“尾货”在流通环节处于监管灰色地带——过期了就得作为动物饲料或垃圾销毁,但总有人想办法让它回流到餐桌。2019年7月,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就查处了一家修改食品保质期再销售的进口商,涉案金额达百万。
 
  实际上,销售或食用临期食品并无问题,厂商清仓降损,减少食物浪费,消费者也收到实惠。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互联网巨头也在靠近这条赛道。2018年7月,以“日期越近越便宜”为卖点的电商平台“好食期”的母公司获得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临期食品电商平台“甩甩卖”也于2019年3月获得3500万元战略投资;还有将校园作为首要落地场景的微信小程序善食者联盟等也在开拓临期食品市场。
 
  “做临期食品特卖的平台很多,大多数都死掉了。我觉得他们并没有用心在做降低食品损耗这件事。”好食期创始人雷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花花绿绿的进口零食、酒水堆得像小山。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1-
 
  “没有卖不出的产品, 只有卖不动的价格”
 
  泰国海苔、德国啤酒、意大利曲奇、保加利亚果汁……百余种商品连缀成一张世界地图,每款商品临近保质期的情况都不同,短则10天半个月,长则尚有八九个月才到期,以市场价一至五折出售,多数在三折左右。
 
  2019年以来,进口临期食品线下店铺开始在北京、上海、河北等地不断涌现,加盟开店模式最受推崇,甚至给出加盟费2万元、保证金2万,2019年7-8月间签合同,赠送1万元货物的优惠条件。
 
  靠近居民区、学校、商圈,是临期进口食品折扣店选址的特征,常客有学生和年轻白领,也有精打细算的大爷大妈。
 
  这是一线城市消费升级趋势里的下沉市场。随着跨境电商的火爆、各种网红零食“安利帖”的推动,进口食品越发从礼品性消费走向个人品质性消费,市场规模和认知度不断扩大。
 
  零食已不仅是某种食物,更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交流方式。“我会跟小伙伴们在群里分享各种网红零食。”27岁的依依从大学起就入了零食的“坑”,购物车躺着两三百种零食,大多是进口货。
 
  当然,很多食品折扣店虽然琳琅满目,但有些“尖儿货”不常出现在店里,部分门店里的国产食品数量甚至比进口的还多,混着摆在货架上。进口临期食品虽然打折了,但单价仍偏高。
 
  “我最爱的一款意大利榛子巧克力威化,进口超市里250g卖40多,天猫直营店也要28元,在折扣店,15元能买2袋,保质期还剩一个月。”在某线下门店的微信群,一位顾客每隔几天就要问是否有货,等了近一个月。
 
  “并不是市场上没有货,而是太紧俏没有折扣品。”店主如是说。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北京一家进口(含国产)食品特卖店正在全国拓展加盟店,其宣称单店月流水有20万,可获30%至50%的综合毛利。
 
  “没有卖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动的价格。”一位店主说。
 
  仅北京朝阳区某街道2公里内,就有2家进口食品折扣店,它们开在大学或小学校门旁,兼售冷饮雪糕,或卖彩票。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2-
 
  从讳莫如深到更透明
 
  相比线下,南方周末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临期食品”,可以找到相关店铺2891家,销量最高的三金冠店铺:裸价临期特卖进口食品折扣超市创办于2016年1月,目前已有70万粉丝。
 
  但临期食品生意仍属小众,整个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
 
  处理尾单让很多经营者头疼,这源于一旦被发现销售过期食品,经营者要付出的代价极高。按食品安全法规定,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要求价款十倍的赔偿金,经营者按货值大小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被责令停业甚至吊销许可证。
 
  严苛的过期食品监管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误区:临近保质期意味着食物即将坏掉不能吃,连那些买临期打折食品的行为也被视作“寒酸”。想让临期食品成为一门更透明的生意,对消费者的教育仍需时间。
 
  “我是支持临期食品流通的。只要储存方式得当,食用临期食品完全没问题。”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说。
 
  多位食品及营养领域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对饼干、饮料等预包装食品,即便过期一两个月食用,也基本没有食品安全风险,但口感或许不如新鲜产品,比如不够酥脆、果汁沉淀等。
 
  在进口临期食品店里,来“捡漏”的市民沾了光,但店主却显得甚为忧虑。“我们批发的食品,通关手续齐全,没有过期的,但国内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印象不好,不想树大招风。”
 
  “行业和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理解的鸿沟,确实需要去拉平。”雷勇说,好食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食品按照保质期形式来定价,自动倒计时来销售的电商平台,目前有1万个品牌食品厂商、进口商、经销商入驻。
 
  雷勇希望服务那些“聪明、会省钱的人”。据他提供的信息,目前平台上的消费者,有70%是女性,近七成订单来自二线以上城市,是对商品价值辨别能力较强的人群。
 
  客人正在选购进口红酒。 (南方周末记者崔慧莹/图)
 
  -3-
 
  “尾单”的秘密
 
  事实上,近两年进口食品增多,客观增加了临期“尾单”。
 
  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的《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来源国(地区)上升到17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达616亿美元新高,已成为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
 
  预包装食品界的“尾单”产品来路复杂,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多位知情人的介绍拼出这样一块版图:大型商超将部分临期食品退给供应商调换新货;经销商不再代理某款食品,需要清仓回笼资金;国内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食品生产企业产能过剩,产品滞销。
 
  “经销商的库存成本很高的,不想在电商大平台上砸低价格,就需要我们这种比较小众的流通渠道,我们的商品价格会比网上便宜。”一位经营临期食品的店主说。
 
  针对临期食品的货源和销售路径,南方周末记者约访多家开展相关回收、经销业务的公司或个人,均遭拒绝。有食品业内人士透露,临期食品回收是一门低调却赚钱的“灰色”生意——返厂翻新、拆掉预包装改售散货、卖去餐厅食堂等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都不是新鲜事。
 
  “一般按零售价的一至两折回收,要看保质期定价,如果时间很近,那肯定连一折都不到。”一家在上海做临期食品回收生意的商贩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自己主要做进口食品回收,有合作的特价商品店,需要看到货物照片和种类数量,再谈回收价。
 
  这些进口食品回收商均在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广州等地较多,以周边区域性市场为主,货量大也可全国收货,或以环保科技、电子商贸、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等机构形式出现,他们在“临期进口食品”、“临期食品”等贴吧、QQ群等平台上聚集交流,寻找货源和销路。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近十家回收商,其中三家表示临期、过期食品均可回收,临期食品根据保质期定价,但过期品价格极低,1吨饼干收货价也就几百元,做成饲料;橄榄油较值钱,一吨三四千,可回收做化妆品。
 
  一家大型进口食品经销商的管理者也曾遇到有人向他要临期产品,“这些回收商就是在中间赚差价,彼此竞争也很激烈,会通过展会等各种方式来联系。”
 
  因为临近保质期,这些远渡重洋的“高级货”打折促销。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4-
 
  “不会主动标识提醒, 特价总是有理由的”
 
  “食品一旦过了保质期,对企业来说就变成了负资产。假设一袋方便面的成本是1元,剪开包装、分类回收得花1-2角,很不划算。”雷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过期食品最后的剩余价值是制成动物饲料,不然只能作为垃圾堆肥或焚烧。
 
  麻烦在于,临期食品保质期并不会明显公示。南方周末记者走访的多家进口折扣食品门店,均未对临期情况做出标识说明。“如果消费者问起保质期,我们会告知临期,但不会主动标识提醒,特价总是有理由的。”一位店主说。
 
  2012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即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
 
  按照北京市曾公布的标准,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食品,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如牛奶、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临界期为到期前1至4天。
 
  雷勇则认为,食品行业内把“临期食品”理解为——供应商手里不能进入常规流通渠道(如家乐福、沃尔玛或线上的天猫超市)的商品。比如大多数国产食品保质期一年,一般刚过4个月就超出允收期了,但实际上这时距离保质期还剩8个月。
 
  但在消费者层面,对“临期”的包容度因人而异。有人能接受1个月后过期的食品,有人买到保质期还剩3、4个月的食物,也觉得它“快过期”了。
 
  有网友评论说,网络电商更不会告诉顾客,哪些商品是临期的,总要买回家才知道。还有网友担心自己买到的食品,是否被修改过生产日期,或重新包装以旧翻新。
 
  2019年7月5日,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获举报,查获了一个制售伪劣产品的窝点。初步统计现场查扣的这批进口食品共四千五百多箱,大都是从迪拜、拉脱维亚、英国等地进口。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利晋(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某,将过期的坚果、巧克力等进口食品重新包装,自己印上生产日期通过网络进行销售,涉案价值超百万元,已移送至公安部门,当事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上海闵行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回复南方周末记者说,进口食品主要检查企业的索证索票及台账记录,包括海关的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同时需要检查相关食品的中文标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等。
 
  此案中,执法人员在办案现场抓获有员工正在修改伪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纸箱上写着“已改日期”字样。不过,日常生活中甄别被涂改过日期的产品几难实现,“别说一般消费者很难发现,执法者也不一定能识别出来。”一位基层监管人员说。
 
  -5-
 
  让吃“临食”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对食品保质期的规定,与一些进口食品所说的‘赏味期’(一般指食品味道的最佳品尝时间段的期限)很接近。过期食品没有价格适宜的流通渠道,才会有人铤而走险让它向餐桌回流。”一位专家说。
 
  从食品的原材料采集,到加工、生产、流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存在巨大的“看不见的消耗”。哈佛大学法学院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联合研究报告显示,有40%的食物是在未被食用的情况下就被扔掉了。
 
  雷勇介绍,相比国外,国内的食品浪费情况稍好,但即便是管控极科学的食品厂商,预包装食品在流通环节受到的损耗率也在1%左右,便利店、快餐店里有包装的新鲜食品,损耗均超过5%。
 
  “全国加起来,每年大概有价值超过1000亿的食品要被销毁,很让人痛心。我们希望用创新的、数字化的模式,提高流通效率,每天为这个行业减少一个亿的损失,一年就是365亿。让顾客买得明白,食品厂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卖得坦荡,不再遮遮掩掩。”雷勇说。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吃临期食品、减少食物浪费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有名为“食物银行”的公益项目风靡全球,接受食品经营单位捐赠,为低收入者免费提供食物,目前在上海、厦门等地均有出现。
 
  2019年3月12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携手见福便利店,推出“爱心食物银行”慈善项目,首批试点10家,市民可以通过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免费领取临期食品。
 
  不仅是临期,过期食品也开始寻找商业路径。中国游客最爱去扫货的日本连锁便利商店之一——唐吉坷德,超出“赏味期”的食物也会有独立货柜销售。201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设的全球首间剩食超市WeFood,2017年在德国开业的超市“好食物”(The Good Food),都专门打折出售各种超过保存期限的食品。
 
  就国内来说,市场规范和消费观念仍需进化。食品安全法规定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不可经营,也不得用于其他食品的生产。即便只是“临期”的食品也让很多消费者忌惮。
 
  “买临期食品时,会觉得自己有点儿惨。但仔细想想,打折的性价比更划算。”依依笑着说,一份怕“寒酸”带来的羞耻感仍笼在她心头,“自己买来吃就好,还是不想被别人知道。”
 
 
[ 食品万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万象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