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奶粉  烟台  黑作坊  黑窝点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要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部分乳企捆绑服务,加大奶农成本,令中国奶业雪上加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9  来源:新华社
核心提示:日前,新华社《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进行乳业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产量、标准和效益都有较大提升,但仍存在周期性亏损严重、行业秩序不规范等问题,并面临消费者不信任和进口奶的竞争压力。
   日前,新华社《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进行乳业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产量、标准和效益都有较大提升,但仍存在周期性亏损严重、行业秩序不规范等问题,并面临消费者不信任和进口奶的竞争压力。
 
  某知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部分乳企不培育建设奶源基地,进口奶价低时大量进口大包奶粉,终止国内养殖合作,拒绝收奶;国际奶粉价格高则从国内抢收生鲜乳,扰乱市场秩序。专家指出,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奶瓶子”存在被国外市场控制的可能。
 
  2017年,国内乳品加工企业基本实现营收利润双增加,业绩全线飘红;与此相对应,奶牛养殖企业和普通奶农却哀鸿遍野,一些中小型养殖企业被迫退出,乳业上下游利益严重失衡,可谓“冰火两重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奶牛养殖成本高,利润薄,近年来已经没有新资本进入,奶牛养殖行业处于萎缩中。
 
  奶农频遭乳企捆绑搭售
 
  记者调查发现,奶牛养殖业目前亏损严重,主要因素之一是国内牧场生产成本高,不像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优质天然牧场。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乳企捆绑“服务”加大奶农成本,令奶业雪上加霜。
 
  多地牧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乳企对签订生鲜乳收购合同的牧场捆绑销售饲料,以自己的检验技术标准限制中小牧场自由选择其他供应商的权利,对不接受该条件的牧场削减收购甚至拒收鲜奶。
 
  “牧场使用的物品,上到饲料疫苗,下到牧草,甚至是清洗液和擦手纸,乳企都打着保证牛奶质量的幌子强加干预,强制奶农购买。”河北廊坊一名牧场经营者说。
 
  黑龙江省龙江县一家奶牛养殖合作社目前养奶牛286头,和当地一家收购鲜奶的乳品企业签订了销售协议,饲料由乳企提供,否则就不收奶。合作社理事长说,乳企提供的精饲料不仅贵,有的质量还不如市场上的,“仅饲料这块,每吨就多花三四百元,一年多花20多万元。”
 
  “这些乳企管奶源的人,往往定向推荐你从固定厂商买东西,他再拿回扣。”一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由于乳企规定奶农要去自己指定的地方进行疫苗采购,奶农只能放弃国家免费提供的疫苗。“为了应对国家检查,证明奶农购买自愿,我们需要自己去畜牧局备案,然后把购买和备案的手机截图发给乳企。”一位牧场经营者说。河北廊坊市一名奶协工作人员表示,买了乳企指定的疫苗后,政府发的疫苗只能扔掉,这造成政府财政和奶农的双重损失。
 
  “倒奶杀牛”恶性循环何以催生
 
  记者调研发现,国内乳品行业呈现出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奶农倒奶杀牛的周期性特征,而奶牛养殖周期长成本高又放大了奶牛养殖企业的亏损。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牛奶降价——杀牛倒奶——牛奶供给不足——牛奶涨价——奶农买牛——牛奶过剩、降价——再杀牛倒奶”的恶性循环已发生过好几轮。
 
  呼和浩特农牧局局长范挨计介绍说,奶牛养殖行业近两年效益较差,原因一是生鲜乳收购价格不断下降,二是养殖成本难降,其中包括人工和饲料等成本。
 
  赛科星董事长杨文俊指出,奶牛养殖产业相比养猪和种植业周期都长,正常奶牛长成需要40个月,企业的决策往往几年后才能有效果,一亏损就得亏好几年。如果缺乏适度托底政策,奶牛养殖企业将难以渡过难关。
 
  如今奶农倒奶杀牛事件频发,既有乳品行业周期性因素,也有行业上下游利益过于对立的原因。杨文俊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奶价已经低迷了三四年,乳企业绩高涨,奶牛养殖企业却苦苦挣扎。乳企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培育消费市场而不是奶源市场上,广告和销售费用占比居高不下。在他看来,乳企应该去鉴别哪些奶牛养殖企业是值得培育的战略客户,保证稳定供给,而不是只顾眼前低价一刀切收购。
 
  中鼎股份总经理孙国强说,国外奶业管理部门、奶业协会和奶农是一个渠道一个管理架构,而我们是奶业协会和乳业协会分立,牧场管养殖,乳企只管加工,二者缺少政策协同,更多的是利益博弈。
 
  进口奶倾销冲击国产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认为,近几年来国内奶牛数量不断降低,原奶产量减少,市场却没有出现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国外进口奶倾销。这背后既有行业供求的原因,也有消费者对国产奶信心不足的因素。
 
  孙国强说,国内乳企近些年来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工艺、质量和效率都大大提升,国产乳制品体细胞和微生物菌落数标准已经高于欧盟和美国。国产乳制品问题检出率为0.26%,而进口乳制品问题检出率为0.76%,在此背景下,很多消费者依然认为进口乳品质量好。
 
  孙国强担心,现在的趋势是除奶粉外,连液态奶都在不断扩大进口,如果不加以扭转恐会变成“第二个大豆”,产业主动权完全交给外国厂商。据李胜利介绍,2016年国内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1280万吨,约占国内生鲜乳产量的30%,超过蒙牛和伊利的生鲜乳收购量之和。
 
  过度依赖国外进口乳制品存在多重安全隐患。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说,发达国家对农业设置的关税、配额和非关税技术壁垒是最多的。我国取消了奶粉关税和针对欧盟的配额限制,如果任由发达国家出口奶粉喷粉挤占国内原奶市场,将危及我液态奶供给安全。
 
  尤其令人担忧的现实是,低价进口奶粉的冲击,一方面使国内乳制品企业的产品面临不利竞争局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对国内高成本原料奶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奶牛养殖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养殖企业鲜奶销不出去,只能喷成奶粉,平均8吨鲜奶才能喷1吨奶粉,这样生产出来的奶粉成本是3万元每吨,而进口奶粉只有2万多元每吨,企业卖不出去,只能喂养小牛,而散户连喷粉的能力都没有。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乳品企业形成不同的业态:有的企业坚持使用国产生鲜乳作原料,有的企业(包括国内几家乳业巨头)削减生鲜乳原料,部分使用进口奶粉作原料,还有一类企业则完全使用进口奶粉作原料。后两类企业对上游奶牛养殖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部分奶牛养殖企业和专家认为,如果任由发达国家进口奶粉挤占国内原乳制品市场,将威胁我奶业供给安全。孙国强指出,一是国外奶源供应是否充足,二是国内企业定价权将丧失。
 
  李胜利表示,未来几年,如果国内原奶产量不断降低,进口量持续加大,国内乳业命脉面临被外企把控的风险。他表示,按照我国目前乳制品消费量,国内奶牛数量降到650万头就会导致供给严重不足,危及我国“奶瓶子”安全。
 
  规范行业秩序日趋紧迫
 
  针对当前国内乳业面临的严峻局面,相关专家和行业人士建议从以下角度保护国内乳业,提升全行业产品竞争力。
 
  一是建立乳业上下游利益协商机制,规范行业秩序。高丽娜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推动各地乳协和奶协横向联合,并进一步推动行业整合;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和利益协商机制。
 
  二是出台全国性乳业托底政策,实施精准补贴和牛奶收购保护价机制,加强奶源基地建设。高丽娜建议,政府出台全国性牛奶收购保护价机制,以保证质量为基础的最低养殖成本为参考系进行科学估算,并以此为基准进行适度市场干预和补贴;对于乳企的进口奶粉喷粉行为,可针对奶农设立喷粉补贴,保护其生产积极性。
 
  相关行业人士建议,加大对饲草种植企业扶持力度,在草种、农机等方面对其进行适量补贴。
 
  三是加强对国产奶的正面宣传引导,帮助消费者转变观念。孙国强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破除市场上对洋奶粉的崇拜。伊利相关负责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规范对外发言和信息披露,统一规范数据口径,对于各地乳品抽检信息,应同时公布抽检合格和不合格结果,并公布国产与进口奶相关质量对比结果,以正视听。
 
  四是对内适度提升乳品行业产业集中度,对外科学利用贸易手段适度保护国产奶。乳企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乳企大多数经营规模较小,同行的激烈竞争,使部分企业放弃奶源基地建设等前期投入,在零售终端大打“价格战”,并在源头掀起“抢奶大战”。这些乳企不用前期投入就直接进入生产环节,扰乱了市场秩序,致使奶农生鲜乳一到淡季就无人收购导致“杀牛倒奶”。
 
  相关专业人士建议,借鉴美国、新西兰等国经验,在奶牛养殖环节,出台全国牧场建设总体规划,针对全国市场需求分布与适合养殖奶牛区域总体布局,让散养奶牛尽快进入专业牧场或规范化养殖小区。相关部门对牛奶产量进行科学预测和调控,包括提前预测奶产量、加工能力和市场销量,提供相关预警和信息服务,减少行业波动带来的资源重复投入。在乳品加工环节,可集中委托给几家大型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降低行业波动风险。
 
 
[ 热点要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热点要闻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