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烟台  奶粉  黑作坊  黑窝点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应用 » 食品生产管理 » 质量管理 » 正文

第三方实验室(食品领域)质量控制之我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08  来源:仪器论坛
核心提示:说起质量控制,身边的很多同事朋友都会提到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加标回收、仪器比对、留样复测等质量控制手段,我们很多从事QA工作的朋友设计了很多很多种质量保证手段,给实验室提了很多很多要求。
   说起质量控制,身边的很多同事朋友都会提到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加标回收、仪器比对、留样复测等质量控制手段,我们很多从事QA工作的朋友设计了很多很多种质量保证手段,给实验室提了很多很多要求:如每日要做空白、每20个样品要做添加回收、每天都要跟质控样品等等等等,QA的朋友非常辛苦,实验室的朋友也貌似执行的很到位,但是为什么投诉和差错还是居高不下呢?
 
  对于加标回收,每个样品都跟是不切实际的,对于从事食品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每天要面对很多不同种类、不同基体的产品类别,在检测时我们最好是每个基体都做加标,但到了检测旺季,每个基体做加标变得不现实,故QA会要求实验室每二十个样品做一个加标回收,且回收率必须控制在80%-120%之间。
 
  在检测周期等压力面前,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朋友养成了一个习惯:选固定类别的产品做加标回收,这样加标回收率有了保证,满足了公司要求。
 
  但是这样对吗?
 
  每天我们面临的基体千差万别,只选简单(或者固定)的基体类别做加标回收貌似满足了公司质量体系的要求,但这种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是为了做加标回收而做加标回收,纯属自欺欺人。
 
  对于加标量,很多检测界的朋友都有一个不谋而同的规则:尽可能大的提高加标浓度,这样加标回收率会有保障,但对于低含量的样品采用高浓度加标,加标回收率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却失去了加标回收的意义!
 
  我们做加标回收的目的一是要判断样品基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也要通过加标侧面反映检测过程中是否会因人员操作导致目标物损失、引入污染等,这是一个主动识别问题的过程,不能被动去应付!
 
  我们身边很多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通过率很高,但日常的检测能力缺不敢恭维,原因是什么?
 
  我们很多实验室为了保证能力验证的通过率,移液枪是专用的、玻璃容器是专用的、甚至检测人员都是专门的,但对于日常的检测工作安排却是粗枝烂叶,很多时候我们在乎的是通过后拿到的“证书”,却忽略了参加能力验证本质的意义所在:检验实验室的能力水平、以期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
 
  试问有几家机构能认认真真的分析一下能力验证的“Z值”?即使分析“Z值”又有多少实际意义?(能力验证对数应该是不公开的秘密了吧,由此产生的Z值可信度大打折扣)。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参加能力验证变成了一种“推不掉”的工作,变成了“鸡肋”,这是我们绕不过去的“悲哀”。
 
  我不是在讲加标回收、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没有意义,而是在强调这只能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辅助手段”,大家不可能每个样品都做添加回收的,更不可能像做能力验证一样检测日常样品,但究竟怎么做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才能满足我们的质控要求呢?
 
  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欢迎拍砖:
 
  最最关键的是选好人、用好人,所有的试验都是由人去完成的,再精密的设备也是由人完成的,检验人员对所从事工作的看法决定了数据质量的高低。有些人对检测工作抱着完成即可的心态,不去重视实验过程的诸多细节:超标线不稀释直接报结果等等等等,这样做出的数据肯定会容易出问题。
 
  反之,实验室也会有一些人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做出的数据一直准确可靠。在笔者看来,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检验人员对自己不同的要求,源于检验人员是否是真正的热爱检验工作。
 
  检测(尤其是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不同于工厂批量生产的固定化模式,面临的产品种类、基质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一种特别强大的“责任心”去督促自己去考虑实验过程中诸多方面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再有就是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举一返三,当发现初复测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办?
 
  很多时候大家会习惯性的选择以复测值为准,或再安排一次复测,以初测、复测、再次复测值三组数据中比较接近的数报结果,忽略了对这些“异常数据”的分析和思考,究竟是因为样品不均、仪器波动、试剂污染引起,还是由于人员操作不熟练、对检测项目掌握不透彻、对国标理解有偏差(甚至是国标有误)导致,我们必须追究到底,找到解决和应对方案,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
 
  一个优秀的实验室不是不犯错误的实验室(这是不可能的),而是不断总结经验并能逐步提高的实验室。
 
  归根到底,对于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关键还是重视对人员的培训(必要的时候要勇于对部分人员说NO),重视对试验过程、结果的总结分析,举一反三,合理利用加标回收、人员比对等质控手段,只有大家都是有目的的去做试验,有目的去分析和汇总数据,我们的质量控制水平才能逐步提升。
 
 
[ 检测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检测应用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