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都藏在巷子里,
没毛病!
陈星仔饮食店
在过去的14244天里,
有14243天中,
陈星仔的活动范围,
都在从古城西路到八市这一公里内。

凌晨4点,
外头还一片漆黑。
在闹铃响起的那一刻,
陈星仔准点睁开了眼,
伸手将闹铃摁掉,
掀开被子,起床洗漱。

4:15,收拾整理好的陈星仔踏出了家门,
走上古城西路的路过思北小学,
拐向开元路,再穿进八市。

4:30,穿过门前的猪肉档口,
来到他呆了近40年的店门口。

点火开炉,
熬制卤料,
把手放进冷水,
开始一早最重要的仪式:
清洗猪大肠。

6:30,材料均已经准备妥当,
拉开店门,第一批熟客正在向档位走来。

“星仔叔,一碗面线糊,
加一根猪大肠、猪血和油条,
还有一份咸粥。”
“好咧。”

热腾腾的面线端上桌,
陈星仔顺手收下食客放在桌上的餐钱,
也不细数,直接放入钱袋。

把油条浸入面糊,
迅速捞出,
鲜甜的汤汁溜进油条,
复合的口感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汤汁浓郁鲜香,
扑鼻而来的胡椒味,
面线柔软,口感爽滑,
睡意也就渐渐被驱逐开来。

7点出头,第二锅面线糊已经见了底,
店里仅有的三张桌子早已坐满,
没位置的食客,对此也习以为常,
直接捧着热气腾腾的食物,
站在路边,囫囵而下。

对吃习惯了这份闻到的街坊而言,
只有这一碗热腾腾的粥粉下了肚,
一天才能正式宣告开始。

11点不到,
十几锅面线糊都已卖完,
最后一份咸粥也被带走。
晚到的食客,
总是不高兴地抱怨:
“明明生意那么好,
干嘛才开这几个小时店。 ”

星仔叔对此只能无奈笑笑,
开始准备明天的食材。
这样的日子,
星仔叔过了整整39年。
17岁那一年,
刚刚离开学校的陈星仔,
进入八市的营平饮食店做帮工。

每天早晨4:30到店,
第一件事就是清洗猪大肠,
一洗,就是整整3个小时。
冬天冻到四肢全无知觉,
夏天热到浑身是汗。
同期进入饮食店的年轻人,
纷纷各奔东西,留下的,
就陈星仔的一个。

即便如此,
他也没有得到任何特殊待遇。
从17岁到22岁,
我们眼中最为灿烂精彩的年龄,
他就在菜市场中的小店,
默默洗了五年大肠,
做了五年的打杂帮工。

5年过后,店里的两位师傅总算点头,开始毫无保留教他,如何做好一份好吃的面线糊和咸粥。

1986年,六十多岁的师傅决定退休养老,
小店就留给了唯一的徒弟——陈星仔,
那年,他26岁。
八年的历练,师傅们言传身教的指导,
在他的生命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做餐饮,其实就是在卖良心,
吃的东西,必须新鲜放心。

猪大骨和扇骨各半,
猛火沸腾,再过文火,
从中午12点一直熬到晚上8点,
直到汤色乳白浓郁,毫不油腻,
至此,面线糊的汤底才算正式完成。

第二天一早,
将手工制的面线煮入,
加上几勺新鲜制作的卤汁,
一锅面线糊就正式完成。

招牌之一的咸粥也是采用最为传统的做法,浸泡许久的米粒入锅,小火熬制,直至米粒颗颗分明,入口软滑。

用十几味中药和卤料,
加上些许冰糖,
再根据卤制食材的不同,
制作不同的卤汁,
至少要分为鱼用和肉用两种。

大肠算是最为麻烦的食材,
稍稍不干净,就会有难闻的腥味。
但外头洗干净的成品,又担心泡过药水,
只得自己买回新鲜的大肠头,亲手处理。

虽有师傅们总结下来的经验,
但陈星仔并未就此止步不前。
结合自己对食材的了解,
不时增加新鲜菜品。

若是能遇到少见的野生鲂鱼,
他就会买回最精华的部分回店卤制,
洗干净的鱼肉切块,
在卤汁中加入大量的姜母和中药,
待到汤汁沸腾后便放入鲂鱼,
大块先下,小块稍后。

起锅前放上葱和辣椒,
淋上小麻油,起锅上碟。
与所有同类的老店一样,
陈星仔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因为工作辛苦且繁琐,
帮工们来来去去,
留的最久的一个,
也不过待了五个多月。

虽然无奈,但也坦然:
“毕竟这行是真辛苦,
如果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
应该就会把店关掉啦。
如果找的人心不在此,
怎么可能做得好呢? ”


这样下去,这些走心的老店大概都会消失吧?
日后想回忆,也只能翻出当年社交网络上的照片,云品尝一番了吧?

吃一次,少一次,
且吃且珍惜。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