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奶粉  烟台  黑窝点  黑作坊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黄季焜: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12  来源:财新网

【财新网】(记者 张兰太)“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指出,由于判断失误,本世纪初因为太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不应该出台的政策。


黄季焜是在12月10日由北大国发院主办的第二届国家发展论坛上作出这番表示的。


他指出,过去40年,中国农业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国仅依靠全球淡水资源的5%、耕地资源的8%,养活世界人口的20%,还能取得95%的食物自给率,同时,不管以任何一个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都显著下降。


但是,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黄季焜认为,主要有三大挑战:第一,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是一个重大任务;第二,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粮食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到2015年左右,中国粮食自给率降到95%的水平,所以国家很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第三,中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上面临很大的挑战,过去40年中国农业每年4.6%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中国过去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启动农业补贴、托市政策、加大农业投入等。在黄季焜看来,有些政策是值得进一步推进的,有些则是值得探讨的。


“取消农业税和加大农业投入是应该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来出台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及托市政策,出现了非常负面的影响。”黄季焜认为,农业补贴对农业生产没有作用,甚至起负面影响。2016年以后,这一政策开始转变。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农业科技投入现在只有200亿左右,如果把财政用于农业补贴的支出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上,“就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了”。


出台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托市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但这些政策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黄季焜以玉米为例作了说明,2008年以后,由于政府不断提高玉米收购价格,并增加玉米收储量,刺激了国内玉米生产,到了2015年玉米库存已经远超产量,所以卖不出去,库存一直在提高;同时,国内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高40%-50%,养殖业和玉米加工受到很大冲击,畜产品进口不断增加,托市政策难以为继,2015年开始下调玉米收购价格,2016年实行价补分离,玉米的国内市场价格开始回落,目前已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中国新一轮农产品市场改革开始于2014年。稻谷、小麦2014年开始降低最低收购价;大豆2014年取消临时储存政策,2014-2016实施目标价格政策,2017年取消目标价格政策;油菜籽2014年取消临时收储政策;食糖2015年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玉米2016年实行价补分离政策。“中国农业政策过去40年走过很大的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黄季焜说。


黄季焜还指出,中国农业在可持续发展上面临很大的挑战。他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全球背景下,而不能在中国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应对食品安全和水土资源安全问题。其研究表明,在未来15年里,中国食物自给率下降4%-5%,即下降到90%左右,不会对食物安全造成威胁。


回顾过去40年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黄季焜认为,中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四大驱动力就是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对农业的投资。


他指出,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对中国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其研究表明,科技进步是1985年以来农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源泉。从1983年中期开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很快,“这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农业逐渐放开市场,到本世纪初基本上完成了所有农产品的改革。同时,农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很快。黄季焜指出,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以及对外开放使得中国农产品价格逐渐跟国际市场接轨。另外,中国非常重视农业投入,这对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农民收入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靠什么解决?黄季焜认为,同样要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农业投入。他指出,未来15年到30年,中国农业90%以上的发展是来自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产品,“这些产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产品,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太少了”。黄季焜强调,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由市场配置资源,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由政府负责改善市场环境,弥补市场失灵。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