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奶粉  烟台  黑作坊  黑窝点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展动态 » 正文

第三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金属组学在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的应用——从元素的总量到形态分析研究—方勇副教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02
核心提示:金属组学在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的应用
   方 勇    副教授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粮食工程系 主任
 
  方勇,男,1982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粮食工程系主任。
 
  2005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2010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其间2008年9月—2009年9月,美国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北美安捷伦金属组学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金属组学。自2010年7月任教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年8月晋升副教授,2015年3月—2016年3月,挂职国家粮食局仓储与科技司主任科员,2017年1月受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校聘)。
 
  目前主要从事硒的营养与安全、重金属的形态与食品安全、营养谷物食品加工。完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1 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 项;在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1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2 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 项,参与其他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近五年,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发表SCI论文15 篇,《中国农业科学》、《分析化学》等中文论文55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 项。
 
  担任国家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专家,《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和《食品科学》等杂志审稿专家。近年来,以主要完成人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PI等人才基金资助。
 
  报告题目:
 
  金属组学在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的应用
 
  ——从元素的总量到形态分析研究
 
  摘 要:
 
  现状与问题:粮食和农产品能够大量的积累来自矿山、工业加工、农药化肥等铅、镉、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研究还表明,一些低膳食微量元素如硒的摄入量直接与各种形式癌症的发病率负相关。膳食中金属或类金属元素的毒性或营养特性,不仅取决于其在食品中的总量,还与存在的化学形态密切相关。近年来,金属组学在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的应用日益活跃,然而,金属离子及其形态与蛋白质、代谢物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功能关系研究较少。本报告旨在探讨食品中(类)金属元素总量到形态的分析方法及其与食品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和理论:高效液相色谱(HPLC)如体积排阻色谱(SEC)、反相色谱(RP)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元素形态分离及其特异性检测。分子质谱技术如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ITMS),进一步确证如硒代氨基酸、硒肽、金属类蛋白质等有机形态。通过这些分析技术的多维组合,建立了精确、快速、高效的金属组的分析方法,形成了食品安全与营养中金属元素的总量、形态及其大分子相互作用特性的研究理论。结果:建立了食品中各种元素多种形态的同时分离和检测方法,食品中金属元素的安全和营养特性与被人体吸收的金属元素总浓度及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结论和意义:对食品安全和营养领域中金属元素的形态研究,可以合理的评价种植农产品、膳食食物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并可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 会展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会展动态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