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开餐厅,有几个是长久经营下去的?
明星们似乎都有一个爱好,做副业开店,且多爱开餐饮店。不过在这些年的新闻中,我们看到,貌似这些明星开餐厅的结局都有些惨烈。
“九死一生”的明星店
做餐饮的明星不少,但是真正活下来的,可能十不足一。
情怀只能吃一次
2014年,孟非创立了个人品牌“孟非的小面”,郭德纲、黄健翔等圈内好友纷纷前来捧场。
明星效应影响下,吸引了大量头批食客,第一个月内,想进店吃面,甚至要花20元从黄牛那里买票。
凭借着火爆人气,孟非的小面三年开了9家分店。
可好景不长,在点评app上,“很贵”“味道不行”“不新鲜”等评论激增,明星光环逐渐消退,食客的理智让孟非的小面显露了产品上的短板。现在,孟非的小面,仅剩一家。
前段时间,孟非和“厨师”黄磊合开的火锅店“黄粱一孟”也宣布关店了。
同样的问题,价格高的同时,黄粱一孟也被消费者们一句“不好吃”断了后路。
从实际来讲,孟非和黄磊都是爱吃的人,黄磊更是厨艺了得,餐厅的口味应该不会差,可为什么他们的店开不成呢?
用多数消费者赞同的一句话讲,就是“情怀只能吃一次 ”。
大多数消费者,冲着明星偶像光环而来,十足的兴奋与期待下,花了20元买了黄牛排队服务,高价点了餐,结果发现实际体验与预想中要差太多,高期待与低体验之间的心理落差,明星光环,反而带来了虚高的心理预期,这是第一致命点。
第二致命点,就在产品上了。
孟非的小面,三年开出了9家,不快也不慢。
但是本就对餐饮不熟悉,快速扩张下,供应链和标准化问题都没得到解决,口味上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大多数消费者在分店得到的消费体验,可能真的是比较差的口味。
第三点,用错力,几十万的空调系统,不宣传,消费者很难在乎到自己吃完火锅后身上没有味道。
孟非和黄磊做餐饮,是输在了对餐饮的不了解。
安全问题是雷区
2014年,韩寒创立了连锁餐馆“很高兴遇见你”。
韩寒对于餐厅的经营走的是打IP路线,餐厅的菜单上墙壁上,充斥着韩寒的身影,身为明星老板的他也时常亲临餐厅,给粉丝签字合影。
凭借高频率的惊喜互动,消费者见到偶像的愿望往往能够实现。
虽然人均价也不便宜,但是相比孟非老师的店,消费者的注意力更多在与偶像见面上,心理预期更能得到满足 。
这也是韩寒的餐厅,能开到全国60多家,上千人排队的原因。
但同样,“很高兴遇见你”也没能幸存。
去年3月份,“很高兴遇见你”武汉店,被曝光鼠患严重,卫生存在严重问题,因此,执法部门对餐厅直接进行了断水断电断气、停止营业的处理。
随后,今年7月,天津加盟店被起诉至地方法院,原因是拖欠工资,联系不到老板。
韩寒的“很高兴遇见你”在营销运作上,无疑是很成功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对餐饮行业的内部管理缺乏认知与经验 。
自2000年以来,餐饮界一直出现过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实力差点的直接倒闭。
就算是海底捞这种庞然大物遭遇食品安全问题,也谨慎的不行,而明星们,是对此缺乏认知的。
同理,包贝尔的火锅店也夭折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兑水牛血冒充鸭血闹得沸沸扬扬。
虽然包贝尔亲自致歉并表示承担一切后果,但依然挽回不了餐厅的口碑与名誉。
明星做餐饮的正确打开方式
虽然失败的明星餐饮多,但是成功案例也还是有的。
林依轮的“饭爷”,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舒淇的“kiki”,这些明星餐饮品牌,都十分成功。
预包装食品才是正道?
这些成功的明星餐饮品牌,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做“预包装食品”,这也的确是一种十分明智的形式。
明星做餐饮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高知名度带来的流量。
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也是高知名度带来的流量。
明星凭借着自身的高流量,吸引大量粉丝以及众多好奇者来店消费。
而当消费体验低于过高的心理预期时,明星就成了批判的话头、舆论矛头的指向,让明星店比其它普通店更难以逆转口碑。
同时,大多数明星以资源或者钱财入股,并不参与日常管理,也正因如此,一批批的明星餐厅开起来,又被明星效应压垮了。
但快消类的预包装食品,可以规避这些负面效应。
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引流,快速打响品牌知名度,在经营管理上,没有了门店的拖累,可以将精力放在产品和销售渠道的打磨上。
甚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找到已经成型的产品,明星只负责出资、引流、品质监管,做个半撒手老板。
例如舒淇的“kiki的杂货铺”,舒淇在台湾找到了专注做面的品牌餐厅“kiki的餐厅”,出资将其产品进行快消产品化,并凭借自己的不断推广,让“kiki的杂货铺”火了起来。
这样的模式,口味和品控有餐厅研发保证,也规避了各种复杂的门店问题。
小结
当然,并不是说明星就不能开餐厅,只能做快消餐饮品牌。
任泉的“热辣壹号”火锅店就十分成功,但相对的,任泉为了经营火锅店,基本淡出了娱乐圈,全身心投入了店面的经营管理。
能够放弃明星的身份来当老板,毕竟是少数,所以就目前整体状况而言,快消餐饮品牌,的确是明星们跨界做餐饮的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