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奶粉  烟台  黑窝点  黑作坊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从旱作农业种植到饲草产业发展——临夏州广河县推行“粮改饲”工作纪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12  来源:甘肃日报

临夏州广河县是一个旱作农业种植大县,从2011年开始,这里旱作农业实现了适宜种植区全覆盖,每年种植旱作农作物36万多亩。


玉米,是广河县主要种植的旱作农业作物。广河全膜玉米平均亩产830多公斤,粮食的产量上去了,但群众靠种植玉米增收的空间并不大,每亩地收入最多只有1000多元。


增产难增收,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在“无牛羊不成家”的临夏州农村,家庭养殖的传统由来已久。近两年,尽管广河县依托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大力实施畜牧养殖增收工程,但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优质饲草供给不足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结合当地实际,“粮改饲”成为广河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种养业收入,推进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之一。


变玉米为饲料 农民种养业收入增加


广河县农牧局负责人介绍,“粮改饲”简而言之,就是把食用的玉米变为饲用的玉米,把废弃的秸秆变为饲料。通过实施“粮改饲”,一方面,每亩地全贮后比销售玉米多收入400多元,提高了种植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向贫困户免费发放青贮袋、半价销售饲料等方式,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养牛养羊,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十里墩村是广河县实施“粮改饲”的村落之一,村中家家户户的院中都可以看到袋装的青贮饲料。在村民马哈力布家里的牛圈中有一头基础母牛,青贮饲料喂牛,母牛产子,以“粮改饲”促进畜牧产业发展。他说:“过去牛吃干秸秆,长得慢,2016年开始使用青贮饲料,牛吃这种饲草长得快,而且肉质、奶质更好。”


村民们通过种植饲用玉米,不仅增加了种植效益,还可以通过青贮饲料发展高效养殖,致富增收。


广河县明确规定5年内不准将基础母牛卖掉,并且给每头牛建立了“牛档案”。目前,广河县已在养殖基础较好的10个重点贫困村推广了基础母牛养殖模式,投入资金2245万元,向群众补贴投放基础母牛2018头,其中有208头已经产犊,带动养殖牛犊220头。


变村民为股东 促进农村“三变”改革


“粮改饲”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种养业收入,也促进了农村“三变”改革。


在“粮改饲”的过程中,广河县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效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形式,引导群众以土地生产经营权入股养殖企业和合作社,推动土地资源变股权、广大农民变股东。


在甘肃腾渊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堆积成山的玉米秸秆正在被粉碎、压缩,制成黄贮饲料。据这家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些黄贮饲料是甘南客户的订单,共有500吨,平均下来一吨可以赚100元,这批货一共可以赚5万元。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方式目前共有2000亩地,年利润近300万元。


今年,腾渊农牧、恒达牧业等6家企业共流转土地0.98万亩,群众不参与种植,每亩直接分红1200元,群众收益1100多万元。寺后子养殖合作社、西域工贸等带动311户贫困户利用精准扶贫贷款入股,群众不参与经营、不承担风险,每年每万元分红1000元,目前已落实分红资金140多万元。


变废为宝 改善乡村环境面貌


以前,玉米收获之后,大量遗留的秸秆要么在房前屋后随地堆弃,要么在田间地头焚烧充当肥料。


广河县种植的玉米有36万亩,每年产生的秸秆约为170万吨。随着“粮改饲”工作的全面推进,通过袋装打包、全贮青贮,消化大量玉米秸秆,有效解决秸秆乱堆乱放等农村环境问题。田地里浓烟滚滚的景象很难见到,排列整齐的饲草包,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


同时,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牲畜粪便,将其作为肥料还田,对于土地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饲草—养殖—有机肥还田”草牧业生态产业链。


“粮改饲”改变了乡村环境面貌,改善了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广河县依托“粮改饲”,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农村生态增值,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以种带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