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奶粉  烟台  黑作坊  黑窝点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要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全国食品药品科普状况调查(2017)》发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2  来源:中国医药报
核心提示:7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中心发布《全国食品药品科普状况调查(2017)》,解码我国公众对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的科普诉求。
   7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中心发布《全国食品药品科普状况调查(2017)》,解码我国公众对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的科普诉求。
 
  报告内容包括我国公众在食品药品方面的安全意识现状、对安全知识的需求情况、关注的重点、遇到的安全问题及获取相关安全知识的渠道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建议进一步增强科普的针对性、实用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可及性。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安全意识方面,我国公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较强,但安全知识较为薄弱。公众最关注食品与药品安全知识,关注比例在90%左右。对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关注,中年公众强于其他年龄公众,化妆品安全知识的关注随年龄的增加程度有所减弱,保健食品及医疗器械安全知识的关注随年龄的增加程度有所增强。化妆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受性别、年龄及专业性局限而得到特定群体关注,经济发达城市、女性、青年人安全意识更强,青年女性更关注化妆品安全。
 
  内容方面,公众更关注产品原材料质量,原材料/添加剂、功效/营养关注比例位居前列,对生产、流通、存储、问题处理与政府监管等方面虽然也较为关注,但明显低于对产品原材料质量的关注。公众对安全知识内容的满意度评价相对偏低,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内容接触少、太专业、太杂乱、难辨正误。专家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安全知识的可信赖度。儿童食品药品关注度高,聚焦健康性与副作用。公众高度关注以食用油、生鲜、果蔬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的安全,观念意识影响消费决策,考虑核心是功效与副作用。
 
  传播渠道方面,目前已形成安全知识多元化传播渠道,电视及网络影响力并驾齐驱。中老年人易接受传统媒体及线下科普宣传,青年人偏爱微信网站。形式直观是传播安全知识的关键,高接触不一定带来高评价,直观便利的视觉传播形式更受到青睐。政府科普活动公众评价较高,形象化传播形式更认可,文字介绍公众接触面最为广泛,卖场/货架标签/卡片认可度低,影响力受限于接触规模,可信度差影响传播效果。
 
  报告建议:以公众关心的知识内容为核心,增强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利用权威专家解读,增强科普作品的权威性;重点采用图文、视频形式,通过网络媒体渠道,增强科普作品的可读性和可及性;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有效应对网络谣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新闻宣传中心主任颜江瑛表示,科学知识的普及也要讲科学,要推行精准科普,内容精准、传播精准、人群也要精准。
 
  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同传播内容的需求,制作更多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科普作品。
 
  针对目前食品药品领域网络谣言多、公众科学素养有待提高的问题,总局已建立一套舆情监测、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引导了网络舆情,还将推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共同对错误信息的传播进行权威辟谣,同时引导专家积极发声,发挥好专家在科普作品科学性审查、科学知识普及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断丰富展现形式,推出更多接地气的作品,拓宽推广渠道,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提高科普作品的可读性和可及性。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知识高关注度和低了解度之间裂痕的弥合,需要政府、企业、专家、媒体、公众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跨界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食品药品科普工作强大合力。
 
  目前,总局已经与媒体单位、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互联网平台公司等多元主体,开展了多种形式合作,取得了多方共赢的良好结果。
 
  据了解,此次总局新闻中心委托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了历时6个多月的调查,通过“定性调查+定量研究”的方式,选取全国一至三线15个代表性城市,采用定点拦截访问+焦点小组座谈会的形式,成功访问了1232位民众,报告共获取39.2万条数据,结合尼尔森大数据资源及研究技术形成。
 
 
[ 热点要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热点要闻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