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应用 » 食品生产管理 » 体系认证 » 正文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监督审核之我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02  来源:质量与认证
核心提示:本文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监督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已经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充分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作用,出现防止“两张皮”。
   本文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监督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已经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充分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作用,出现防止“两张皮”。
 
  一、前言
 
  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的建设,工信部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管理融合,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截至2018年10月,全国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2455家,贯标企业10045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组织强化管理变革、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引导企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推动和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企业结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挖掘资源配置能力,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从而帮助企业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GB/T 23000-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 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自2017年5月22日发布并实施以来,加速了企业建立和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进程。截至2018年10月,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及通过评定企业状况见图1、2。
 
  通过评定的企业,面临换标和年度监督审核。如何做好该体系有效运行以及迎接监督审核,是许多企业面临的挑战。
 
  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主动导入积极性不足
 
  尽管工信部采取了多种方式推广、培训、辅导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但在广大工业企业,准确理解该体系的不多,而且国内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差别大,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差别更大,44.16%处在起步建设,49.55%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6.29%,见图3。这种情况下,企业导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良好运行,难度大。同时面对不同的管理体系,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不少企业存在着维持证书的念头,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因而面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存在着畏难和应付的状况。
 
  2.企业对体系的认识不足
 
  企业在日常运行中,习惯于以业务为导向,以惯性管理思维运行。而对体系要求的系统化、规范化,执行部门认为多余或者增加负担。而对于运行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认为没有该体系的要求,企业也会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而采取措施,把信息化应用简单理解成一项工具(当然也会理解成管理工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倡导的导向与原则未真正执行,且该体系所对应建立的某种能力,多体现在过程之中,从而不被重视。
 
  3.服务机构带来的后遗症
 
  通过评定的企业大多是在咨询公司的辅导下完成的。而咨询公司水平良莠不齐,不少在服务中采用模版格式向企业灌输,企业也囫囵吞枣,满足于一堆文件及记录当中。等评定机构审核结束,证书发放下来,一切万事大吉,但企业两化融合建设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运行方式中。
 
  三、两化融合监督审核质疑
 
  1.审核机构
 
  目前,具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资质的机构只有10家。在机构审核中,不同机构对于该体系的审核执行标准不同,这是个现实问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定指南》尚未发布,不同机构按照各自的理解,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偏差。比如曾经有一位审核员要求企业提供所有设备台账和维护记录。而标准中“7.4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与新型能力目标相适宜”,一个普通的手工作业钻床却被纳入现场审核内容;另外一位审核员说,审核员资格考试刚通过,没有在企业工作过,表达不出意见。由此看来,审核员技能仍然需要提升。同时,随着通过评定的企业越多,10家评定机构人员将面临不足,压力会越来越大。
 
  2. 审核范围
 
  在确定了企业借助信息化技术获取某种能力后,企业的该能力一般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企业的相关组织构架、业务流程、数据采集、技术方案等保持不变,而此种状态下,监督审核只能记录下现场运行状况,而对能力开发过程(如外部力量已经撤退)只能追溯以前的记录,而对“实施与运行”的审核只能评价过去的过程,给予的结论只能是能力保持。笔者认为此条款审核是可行的。而有些机构却要求企业能力运行中一定要有变化,否则“实施与运行”无法审核。假如一个企业系统运行很稳定,一年来没有任何升级,(系统升级需要专业技术,且更多投入),而系统建设刚一年,此情况下,一些审核机构却说无法审核,说一年内该能力对应的融合支持一定要有变化。难道企业年年都要建立新的系统,改变流程或升级改造吗?
 
  3.监督审核申报平台
 
  在服务平台上,要求企业监督审核时上传WORD版本材料,而材料中许多需要企业领导签字,这种情况下手写体如何在WORD版本中上传。另外,监督审核流程。中“企业确认”之后,还有一系列审核步骤见图4。而这些审核均在后台,没有到企业现场,仅凭企业和审核机构上报的材料,判定该审核是否合规,有些牵强。且从历史经历来看,后端审核评价时间周期长。
 
  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发展建议
 
  1.建议该体系每两年评定一次,证书有效期延长至6年
 
  能力建设与终端消费者和市场、社会环境影响多数没有直接关联,反映的是企业内部水平,外部评价其具备某种能力,并不代表其产品具备某种能力,和最终产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减轻企业负担,减少企业评定
 
  目前,第三方评定审核对审核机构来说是商业行为,不少审核机构主动承接审核企业,产生利益关系,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其他体系的审核机构也存在着类似问题,国家放开认证市场后,管理体系审核质量多次被质疑,有些机构甚至弄虚作假,从认监委处罚机构情况看反映出这些弊端。同时每接受一次审核,企业在审核费、住宿费、交通费、招待费等方面开支较大。而对于多数体系的企业来说,不断接受外部机构的审核,牵涉各个执行部门的时间和精力,企业抵触情绪存在。
 
  3.建议分级管理
 
  对于管理成熟度较高的企业,如企业文化清晰、战略管理成熟、技术力量雄厚、人才队伍优秀、管理规范、信息化运用充分、水平与能力评估在70分以上的,可以设立A级;对于水平和能力评估在50~70分之间,可以设立B级;50分以下或者处于起步建设、单项应用阶段,一些通过评定的企业,相当一部分处在单项应用阶段,所应用的软件多是财务软件或者人力资源管理,处在基础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这样的评定或者具备的某种能力过于平淡,建议不进行评定。
 
  4.弱化管理体系,强化信息化技术或者信息化工具
 
  尽管该体系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遵循过程方法或者PDCA循环,但要求企业按照管理体系结构建立相应的过程,占用了企业的资源。企业具备两化融合的意识,在外部竞争压力以及企业内部发展需要的推动下,提升能力建设是企业必然的选择。而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归类为项目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执行。事实上,多数企业自身没有信息化人才,建设某种能力往往委托外部专业力量,按照合同约定建设两化融合项目。待项目建成后,企业仅是应用,保持合同约定的能力。
 
  5.反向例证,未导入该体系企业的表现
 
  从两化融合管理平台的情况来看,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导入并不均衡。该体系从试行到国家标准出台到目前,全国通过评定的企业仅2455家,且多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安徽四省,多数省份未导入该体系。然而针对那些未导入的地区来说,其企业发展并不能说不关注两化融合,相信企业也运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由此看来该体系的导入与否,与企业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用的好,当属锦上添花;运用的不好,则带来种种负担。
 
 
[ 检测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检测应用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