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太原阳曲县凌井店乡:种好玉米蔬菜乡里还有更大的目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19  来源:太原晚报
核心提示:以前种20多亩玉米地,最多能卖两万元,扣除各种支出,能有1.4万元的结余;现在随着播种技术的改良、村口农产品市场打开畅通的销路,20亩玉米地能卖到5.6万,......

“以前种20多亩玉米地,最多能卖两万元,扣除各种支出,能有1.4万元的结余;现在随着播种技术的改良、村口农产品市场打开畅通的销路,20亩玉米地能卖到5.6万,而且投资还比以前少。”……


穿梭于有着“太原市东大门”之称的阳曲县凌井店乡,随处能听到村民们讲述随着现代化种植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销路的畅通,他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近日,记者在凌井店乡,看见河村、湾里村、大方山村等多个村庄里垒起来高高的玉米垛,村民们丰收的喜悦油然而生。穿梭于多个村庄的小游园、平坦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房屋、随处可见孝老爱亲的文化墙等,能清楚看到一个个干净整洁、风光宜人的美丽村庄。


村里的玉米丰收了


政策帮扶 村民笑谈现在的好日子


在凌井店乡,路过的每个村庄口,都能看到一个个用彩钢板搭建而成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凌井店乡党委书记马成刚告诉记者,作为阳曲县粮食、蔬菜生产区,全乡集中种植着3万余亩旱地玉米、1万余亩糯玉米和1万余亩旱地蔬菜,为了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增收,乡政府打造了“家家都种菜,村村有市场”的模式,通过就地收购的方式,确保每个村庄都有收购商。“2020年,全乡玉米产量23500吨、蔬菜产量46537吨,都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销售。”马成刚说,2020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


河村是凌井店乡第一个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村庄,村支部书记路涛是土生土长的河村人,退伍后选择回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这一干就是10年,他亲眼见证了全村1028人人均收入破万元,见证了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全村街道进行了硬化,实现了户户通;以前两三家共用一口水井,现在自来水入了户;全村也进行了煤改电改造……”路涛一一细数着村庄的变化。在路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更是详细记录着全村384户的种植情况以及农产品交易市场2021年每天的发货数量。


采访中,路涛和村民们说得最多的是“旱农中心”(村民长期以来对省农科院旱农中心的简称,山西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合署改革后现改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有机旱作研究院”),“在省科技厅、阳曲县(乡)政府支持配合下在河村建立了旱作节水研究与示范基地,正是因为农科院专家们的到来,把试验设在农民地里头,教着我们干,做给我们看,定期不定期对我们进行技术培训,帮助我们提高了蔬菜、玉米的种植水平。不仅如此,还在2010年建成了‘河村农产品交易市场’,让种植的蔬菜在家门口就能卖个好价。”


湾里村现辖后沟、西湾、东湾3个自然村,共有314户856人。


村民马存福和他新买的农机具。


47岁的马存福是土生土长的湾里村人。马存福一家四口,女儿和儿子都在外地读大学。以前,他们全家种着22亩玉米地,最多能卖2万元,扣除种子、施肥、除病虫害的费用,能有1.4万的结余。2014年,进行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时,马存福一家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我享受到很多的优惠政策,两个孩子的教育、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农闲时就业平台优先安排就业等。”马存福说,家里的开销是越来越少,加上播种技术的更新,玉米产量比以往翻了一番,再加上把收购商引到家门口,收购价格也比以往高了许多。


22亩地,马存福种的有水果玉米和糯玉米,2021年,糯玉米卖了37560元,水果玉米卖了11000元;他另外租了5亩地种旱地玉米,每斤的收购价是0.75元,也卖了一万余元;不忙的时候,他会给进村的客商装车、套玉米袋,这一年赚了两万多元;家中房顶上安装的光伏太阳能发电设备,每年有一万多的收入;通过县公共就业平台,每年出去打零工,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细数着这一年的收入,马存福笑着说全家年收入接近10万元。他说,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幸福。


幸福的生活没有尽头,却有源头。湾里村党支部书记吴燕斌说,在好政策的助力下,村民们通过科学种植让每亩玉米株数从3500棵提高到4500棵,亩产大幅度提升,加上重庆、上海、贵州、云南等地的收购商入村,打通销售渠道,村民的收入翻了几番,现在湾里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2016年村里引资173万元建成温室种植大棚16个;2017年引资700余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引资300余万元修建村委会;2019年引资建设100千瓦光伏发电机组1座;2020年引资21万余元修建磨坊,引资50余万元修建农机服务站……下一步,我们将统一新建规范集中养殖圈舍,以此帮助村民提升养殖规模效益。”吴燕斌说。


科技加持 农产品增产、节本、提质增效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院长、书记刘恩科从2006年就来到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和团队科研人员一起立足生产一线,开展旱地粮菜全面试验,通过增产、节本、提质增效多途径来帮村民增收,他见证了河村玉米、蔬菜种植技术从综合农艺增产增收技术到艺机一体化节本增收技术,再到绿色生产提质增效技术的演进,也见证了河村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1718元到现在1.2万元的突破。


11月9日,记者来到有机旱作研究院,在刘恩科院长提供的河村基地试验田及示范区相关数据资料中,看到这样的几组数据:2018年对旱地玉米核心示范区组织专家进行测产,每亩产量达到1061公斤,糯玉米商品穗亩产稳定达到3000穗以上,豆角亩产超3000公斤,甘蓝亩产超7500公斤,分别较2006年建基地前增产100%、20%、40%、30%以上。“我们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通过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与农业机械化等措施对旱地各种粮经作物栽培要素进行试验研究,集成适应当地生产需要的艺机一体化技术系列模式,在实现技术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引领、示范带动帮助村民增产,以此达到增收的目的。”刘恩科表示,他们还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糯玉米、菜豆专用起垄施肥覆膜播种镇压喷药多功能播种机、谷子覆播机、旱地甘蓝间歇补水链夹式移栽机、马铃薯播种、中耕、收获等全程机械化机具,通过艺机一体化技术帮助村民节约种子、肥料和人工等成本、实现了技术的轻简,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了拓宽农产品的销路,刘恩科说他们在2010年建成了河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将河村的农产品由规模化向商品化、专业化发展,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现在在乡政府的努力下,整个乡形成了村村有市场的态势。除了在河村,他们围绕晋南麦果、晋东南粮菜、晋中高效作物、晋西北杂粮、晋北粮草畜等实施了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全省建立了33个试验基地,通过示范引领,提升了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的生产水平,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加强艺机一体化技术研发,把提高农产品品质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乡村振兴 凌井店乡已经在路上


凌井店乡地处阳曲县东部,距县城27公里,相对偏远,东连盂县东梁乡,南接寿阳县平头镇,西临东黄水镇,北靠杨兴乡,辖13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总人口10808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一直以来以种植玉米和旱地蔬菜为主导产业。


如何通过主导产业帮助农民创收?党委书记马成刚说,他们一直在用足用好党和国家各项农业惠民政策上下苦功,将发展旱地蔬菜和糯玉米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与有机旱作研究院长期合作,邀请技术专家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蔬菜种植水平,为全乡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采取就地收购的方式,将蔬菜产销融为一体,确保村村都有收购商,让群众在家门口增加收入,同时创建“乌河源”蔬菜品牌,辐射带动全乡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健康农业的发展。


“作为阳曲县最大的农业乡、太原市最大的旱地蔬菜生产基地,现在的凌井店乡已经形成了‘家家都种菜、村村有市场’的良好态势,每到收获季节,凌井店乡就成为旱地蔬菜和甜玉米的集散地。”马成刚说,在确定“旱地蔬菜第一乡”的发展目标后,他们依托“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不断拉伸产业链和提升农业附加值,探索发展农业新业态。如在东郭湫村占地300亩建温室大棚111个、湾里村占地45亩建温室大棚16个、西郭湫村占地35亩建温室及春秋棚16个,以此成为拓展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助力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是打通强村富民的乡村公路,为此,乡镇组织新建农村“四好公路”19.2公里;维修小方山、安塘进村道路13处,铺设户户通水泥路1.6万平米……一条条柏油路通至村民家门口,出行卖菜再也不会受到交通的阻碍。


除了完成“旱地蔬菜第一乡”的发展目标,马成刚说,他们还将通过农业和乡村旅游振兴,助力发展凌井店乡。通过集中建设高端种植基地、成立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等方式,将农业的产业链延长,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打造一个轻奢综合区、发展一个特色小吃区、塑造一个网红打卡区、创造一个三位一体农业区,将有着原始农耕风貌、47%森林覆盖率的凌井店乡打造成一个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客的乡村旅游热点乡镇,完成“东部发展牵引区、美丽人文凌井店”的发展目标。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