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周黑  黑作坊  海产品  黑窝点  奶粉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莫让"缺陷"一词,误伤国产奶粉消费信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30  来源:消费日曝
核心提示:6月29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最新一次对婴幼儿奶粉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的结果。
   6月29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最新一次对婴幼儿奶粉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的结果。
 
  这次市场监督总局公布了此次检查的9家奶粉生产企业在管理体系方面需要改善的地方,但均没有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这9家奶粉生产企业中有雅士利、伊利、君乐宝、飞鹤等是中国优秀的主流奶粉品牌,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厂和设备以及检验设备,可以说在全球处于领先。
 
  从通过的内容看,这几家主流奶粉生产企业的问题按照正常说不是问题,他们应该是中国奶粉企业的标杆。
 
  奶粉企业生产规范体系检查官方报告通报,应该分级分类,更家科学,突出优秀企业树立标杆地位,同时也应该彰显中国奶粉生产企业生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引入海内外生产企业规范对照,让检查更客观公正,内外兼管统一一致。
 
  乳品合格率达99.8%,奶粉行业是显微镜下的监管
 
  然而从一些媒体报道的标题看,诸如“存缺陷”、“被通报”等词,这一检查结果的公布还是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恐慌心理,误以为奶粉质量安全又出问题了。事实上我国乳品质量安全连续多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就在5月25日,农业农村部还表示,中国奶业迈进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当前是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最好的时期,2017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对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更是连续九年保持在百分之百。
 
  生产规范检查问题导向,监管要内外统一
 
  那这次通报的又是什么情况呢?首先有必要普及下 “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起的系列检查,简言之是对企业生产操作规范的全面“体检”。始自2014年,官方开始就说的很明确:本着坚持“问题导向、预防为主”的监管思路,制定了全国106家婴幼儿配方生产企业3年“全覆盖”体系检查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全部检查。且在检查过程中,监管部门使用了“飞行检查”的方式,即事先完全不通知被检查者。
 
  《中国医药报》曾形容这一检查“是用‘显微镜’去查找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缺陷,可谓‘最严格监管’”。
 
  但是目前,国内106家奶粉企业都在显微镜式的监管下,即使最优秀的、最先进的奶粉企业都会被列出问题,反而目前为止,海外获得配方注册的奶粉企业没有一家接受飞行检查、生产规范体系检查,监管的不统一、内外不一致只能让国内优秀企业受伤、甚至误伤。
 
  消费者缺少专业的知识,问题导向检查的结果是即使最优秀的企业也要挑出问题,“吹毛求疵”。当国家监管部门公布相关“问题”时,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就会产生误解,将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影响奶粉品质的“瑕疵”等同于奶粉出问题,容易引发负面、片面的理解。
 
  更可怕的是,国内优秀企业被误伤,海外奶粉企业却是渔翁得利,这样有悖于监管的初衷。
 
  主流奶粉企业世界一流,检查要引导正向舆论
 
  可以说检查已经细致到每一张报表、每一个标识,甚至厂房周围的每一寸杂草。正是这样严格的体系检查助推了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的整体提高,同时也推动了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从检查结果来看,三年下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少,越来越轻微。
 
  体系检查显示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生产场所、设备设施未持续保持生产许可条件;部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检验能力不足。
 
  另据《中国医药报》报道,从检查结果看,大小企业差距明显,“相较于知名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报道还称,国内主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已经大幅度提升,基本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生产规范检查通报要科学,避免引发公众对国产奶粉恐慌
 
  食品安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项,而婴幼儿配方奶粉,作为一种特殊食品,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更是重中之重。因此,笔者赞赏国家监管部门这种“飞行检查+麻雀解剖”式的做法,对关键行业的安全检查与管理,再细致再严苛都不为过。
 
  但在检查结果公布后,笔者也看到了令人担忧的舆论走向。“被通报”“存在缺陷”等一刀切定论给人一种“国产奶粉又出事了”的恐慌感,一方面,容易打击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会打击那些严把质量关企业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体系检查通报本身的专业性。通报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对大众媒体和普通消费者来讲,这些都是很难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大众的判断往往聚焦于官方通报中的定性部分。
 
  二是通报存在“一刀切”现象。通报中,笔者注意到,无论问题多的企业还是问题少的企业,无论是问题严重的企业还是问题轻微的企业,通报结论定性用词都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下,越是影响力大的企业遭误伤的风险越高。
 
  三是通报只说问题不提成绩容易让公众以偏概全。因为这一检查是“问题导向”,因此通报结果也是只说问题,不谈成绩、不谈亮点、不谈改进。对媒体和消费者来讲,关注的是碎片化、孤立的信息,因此通过通报看到的只是问题,进而可能否定企业、否定中国奶粉,这样的通报结果客观上会误导媒体、误导消费者。
 
  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的通报中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首先,附带专业的解读,对这样专业性很高的检查,不能一言以蔽之,需要对媒体和公众有更详细的解读,并作出客观的结论;其次,采取分类分级制通报,确保通报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第三,批评要有,肯定也要有,通报中需要加入肯定企业成绩、亮点的内容,从而更加客观公正地引导消费者、引导媒体。
 
  就在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其中提到“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品质、竞争力和美誉度显着提升”。实现中国奶业的全面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监管,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更离不开正常健康的舆论环境,不能一边养鱼一边放水,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做大做强中国奶业。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