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海产品  周黑  奶粉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养生 » 饮食健康 » 正文

冬季运动千万别陷入这五个误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2
核心提示:因为气温下降,心血管、脑血管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再加上出汗少,饮水少,高血压患者血压容易增高,强冷刺激也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血小板也易凝聚,血液黏稠度增大,形成血栓
   12月6日,北京乒协杯老年组比赛时,网曝70岁组一位参赛老人打完比赛后,疑似突发心梗倒地。经过现场人员的紧急抢救,目前老人已被送医。
 
  最新消息
 
  一进入冬季,各大医院的心内科就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状,急诊科也格外忙碌。太原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主任陈小平表示,天气变冷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因为气温下降,心血管、脑血管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再加上出汗少,饮水少,高血压患者血压容易增高,强冷刺激也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血小板也易凝聚,血液黏稠度增大,形成血栓,诱发心梗。一旦心梗发作,救治需要争分夺秒,每提前一秒钟都有可能脱离死神的魔爪。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多发生在起病的1小时内,但不少人偏听错误的急救方法,不但不救命反而可能要命。心梗发生时千万不要做哪些事?老年人平时运动时又存在哪些误区呢?小圈这就带你去了解一下!
 
  心梗时千万不能这么做!
 
  一、不要独自前往医院
 
  有病去医院是正确的,但是对于疑似心梗者,各种轻微活动都会增加心脏负担,也许前一秒还没事,后一秒就倒下了。而且,去医院路上、自己挂号检查,这些过程可能加剧心梗恶化。如果没有人陪在身边,一旦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很可能错失最好的抢救时机。
 
  二、不要喝水
 
  有的家属在患者心梗发生后,有人会手忙脚乱地把患者扶起来坐下,喂两口水,拍拍后背。希望以此降低血液黏稠度,但其实喝水是“帮倒忙”。首先急性心肌梗死时此时如果让患者站或坐起来,疲倦的心脏还得花更多力气给其他地方供血,给心脏的血量自然会更少。而心脏每分每秒都在不停的工作,它是全身最需要供血的地方。而且,如果患者意识不清,喝水很容易导致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另外,心梗患者一次喝下太多水,水分快速进入血液,使血液量增,患者不健全的心脏承受不了,反而出现胸闷气短。
 
  三、不要错误使用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常用药,它可以直接让全身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但急性心梗患者服用要慎重。如果患者血压本来就低,服药会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增加休克风险,即使血压正常,也要躺服该药,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进而头晕摔倒。正确的做法是在使用硝酸甘油前,给患者测个血压。服药之前,患者血压若已经低于90/60mmHg,或者虽然比这个值高,但明显比平时的血压低,这时就不要用硝酸甘油。
 
  四、不要盲目心肺复苏
 
  心脏复苏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急性心梗患者并非都会没了呼吸和心跳。如果患者没有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反而会增加室速室颤发生的风险,不恰当的急救方法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肋骨骨折。如果患者已经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微弱、摸不到脉搏,方可进行心脏复苏。
 
  老年人运动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运动强度靠挑战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被人类社会所认可,但并不代表“你”的潜力无限。一些老年人相信“勇于挑战,迈过那道坎儿,就能登上新台阶”。但如果你既不是运动员,也没有长期持久的运动经历,那趁早放弃这个想法吧!即便是年轻人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才能对身体健康起到有益作用。
 
  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切忌选择比较激烈的运动方式和过大的运动强度。勉强为之很可能带来致命的严重后果,比如,加重心脑血管负担,从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呢?首先,要对目前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全面了解。在决定长期或集中运动前,非常有必要做一次全面体检,明确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跟运动强度相关的疾病。据此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方可做到科学运动,避免出现过度劳累,而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二:运动方式求创新
 
  门诊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例:跳广场舞的大妈出现了膝关节疼痛,练响鞭的大爷出现了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广场舞对于老百姓而言是很普通的运动方式,但最近几年很多舞团的跳舞难度和强度在逐步增大,尤其是一些舞种具有的连续旋转和跳跃特点,会明显加重膝关节软骨的磨损,也极易造成膝半月板的损伤。病情严重的老年人,还需要接受膝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手术治疗,甚至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比起广场舞,响鞭更为奇特,在公园中甩动响鞭,声音像放炮一样,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种特点使它获得了一些男性老年人的青睐。但练响鞭对于肩关节来说,是高强度超负荷运动,极易造成肩袖及相关韧带的损伤,严重者需要进行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
 
  另外,不知从何时开始,倒着行走成为老年人一种与众不同的锻炼方式,据说能锻炼反应和平衡能力。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倒着行走和正向行走在运动强度上没有任何区别,但老年人身体协调性差、视力欠佳,倒着行走反而增加了摔倒的风险。临床上,我们多次接诊因倒走锻炼摔倒引起髋关节骨折而需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例。
 
  误区三:运动乐趣最重要
 
  不可否认,运动的有趣性与有益性一样重要,乐趣是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因素。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具有乐趣,但它们所带来的运动强度往往超出老年人的生理承受极限。相比于它们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可能给老年人带来关节加速磨损、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和摔倒的风险。鉴于老年人各项身体功能退化,运动后机体的恢复速度减慢,适合他们的运动应是散步、游泳、太极拳等。这些运动方式既能加强肌肉力量,又不会对关节软骨造成过度损伤。
 
  误区四:运动时间“比谁长”
 
  同样是慢步行走锻炼,为什么有些人强身健体效果明显,有些人最后因为髋膝疼痛被迫停止锻炼?那是因为每次锻炼的时间不适合自己。老年人锻炼切忌贪多,一旦感觉腿脚酸痛就要适可而止。因为疼痛是身体反映给大脑“运动负荷过大,需要休息”的信号。
 
  如果老年人在运动后感到持续疼痛,且休息几日后不能缓解,建议尽早就医,排除出现韧带或软骨实质性损伤的可能。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况需要留意。如果每次行走到固定距离感到腰酸腿沉,休息片刻后恢复正常,但一行走又反复,就很可能是得了腰椎管狭窄或下肢动脉狭窄等疾病;如果每次行走有脚踩棉花感,那就不只是劳累,很可能合并有脊髓型颈椎病。这些疾病都必须及时治疗,不能耽误。
 
  误区五:运动必去“大自然”
 
  老年人喜欢选择空气清新、令人心情舒畅的大自然作为锻炼场所。亲近大自然固然好,但安全问题不得不防。由于老年人大多有心脑血管或其它慢性病,且容易摔倒,建议他们选择地势平坦、障碍物少,且人较多的地方进行锻炼。切忌到深山密林、人烟稀少之处锻炼,因为一旦在锻炼中发生意外,很难得到及时救助。
 
  总之,运动虽然需要毅力去坚持,但这种坚持并不是强忍疼痛、知难而上。老年人对于运动的坚持,应该体现在日常锻炼循序渐进、运动方式科学得法上。
 
 
[ 健康养生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健康养生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