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海产品  周黑  奶粉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食天地 » 餐饮管理 » 正文

《人生一串》背后,才是中国最真实的餐饮行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27  来源:餐饮人必读
核心提示:在深夜撸串的人,是真实的,而在深夜繁荣的烧烤摊儿,更真实。01 中国的深夜食堂,大多在街头巷尾2017年,黄磊翻拍的中国版《深夜食堂》一经播出,立刻引来了铺天......

在深夜撸串的人,是真实的,而在深夜繁荣的烧烤摊儿,更真实。

01 中国的深夜食堂,大多在街头巷尾

2017年,黄磊翻拍的中国版《深夜食堂》一经播出,立刻引来了铺天盖地的骂声,豆评分一度低至2.3分。

演技浮夸,大量广告植入,都让剧集质量低下;

更不用说男主角穿着和服说中文,餐厅经营模式全套照搬日式居酒屋等违和操作。

看过的观众都大呼“辣眼睛,不土不洋的,这到底是个啥”?

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部粗制滥造的翻拍剧却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讨论——中国的深夜食堂,到底该是什么模样?

日本“深夜食堂”里,老板和厨师跟客人是公共关系,美食背后是人格魅力,精致背后更多的是无声悲感。

《深夜食堂》在对日本文化符号移植中,完全忽略了属于中国人的宵夜特点。

不同于日本冷感寂静夜食文化,中国的宵夜讲究热闹喧嚣的烟火气。  

不需要各种仪式感,各类不同阶层的人群聚集一块,情绪热烈,吵闹喜感。

感染人的其实并非是吃,而是后半夜出游的人群,放肆大胆,奔着的就是以吃宵夜为名尽情宣泄的劲头。

于是,纪录片《人生一串》带着真正合中国人胃口的“深夜食堂”横空出世。

并迅速获得了各方的好评,第一季豆瓣评分获得了9.0的高分。

▲《人生一串》的豆瓣评分

02 《人生一串》,串的是中国最真实的餐饮现状

早先,贾樟柯导演曾经提过一个著名的“盆景论”:“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只是中国的几盆盆景,不是真实的中国。  ”  

好看的盆景太少了,三四线城市才是中国真正的样子。

餐饮行业也是如此,上市的海底捞,请专业营销公司做策划的西贝莜面村,甚至包括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头部餐饮企业,都只能说是修剪得光鲜漂亮的盆景。

这些品牌有欣赏的价值,但却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餐饮”,毕竟中国那么大,有太多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人生一串》的剧组奔赴了中国几十个城市,给我们展现了从一线到十八线,首都到县城,最真实的餐饮行业现状。

1.哪有那么多可靠的供应商,原材料采购,还得靠自己

要说餐饮中的“盆景”和普罗大众有什么区别,供应模式应该算一个。

中国大部分餐饮老板,都没法过上每天只管开店,所有原材料由供应商送货上门的生活。

这一点,《人生一串》的每一集几乎都在重演。

第一集的小二哥,常常在西昌市和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凉山彝族农户人家之间往返,为的就是能亲自挑选优质的乳猪,来保证自己招牌菜“凉山小猪肉”的口感;

第二集,在广州从事海鲜烧烤的餐饮老板们,店里的客人也许还没走完,就得趁着凌晨两点,水产市场最热闹、海货最新鲜的时候,前去“抢货”;

不仅肉类需要老板亲自挑选采购,素菜也是一样。

第三集中,老板大彪烤的干豆腐干,就是老婆每天一大早去集市上扎在人堆里“抢购”来的。

除此之外,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些老板为了保证食材的稳定供给,还会和他们的“供应商”搞好关系。

比如那个烤蚕蛹的哥们儿,常常会带着好酒去山上找护林员喝酒,久而久之,两人关系好了,护林员总能给他拿些稀少、优质的“食材”。

当然,也有餐饮老板选择“自建供应链”:

在新疆卖烤全羊的阿不都,店在国道边上,而所有的食材,则来自他家自己养的罗布羊;

卖海货的渔民,也就近在渔村里支起了烧烤摊,自己现捞现烤,品质有保障。

2.别的都太花哨,人情就是最好的营销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好酒不怕巷子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也有越来越多的餐饮经营者学着通过先进的营销手段,来给自己争取更多的顾客。

但还是那句话,中国人太多了,开餐馆的,也太多。

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峰终定律”、“裂变思维”,也不是所有人,都请得到专业的营销人才。  

大部分的餐饮老板为了维持客流,使用的还是“拉人情”这样,从古流传下来的老办法。

不论是卖小猪肉的,还是卖烤蚕蛹的,大多是有机会就得跟客人喝上一杯,陪着客人聊聊天吹吹牛,聊出了交情,人家下次就还来你家。

▲小二哥在和远道而来的顾客喝酒唱歌拉交情

位于高中校对面的烧烤摊老板,更是在忙碌之余担当起了学生们的心理辅导员,与学生老师们打成一片。

不少学生离开校园后,依旧还会回到这里,如果不是怀念这份人情和老味道,便再找不出其他的理由了。

3.时代走得太快,稍微慢一步,就跟不上趟

除了“传统”,在《人生一串》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进步。

第五集中,年轻的小龙虾店老板开始在抖音上直播教大家烤小龙虾,借助着热门社交软件的便利,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门店。

第三集中卖烤土豆的钱峰,则在烹饪器具上琢磨出了新花样,将土豆串吊在缸里烤,从而在众多竞品中达到了“脱颖而出”的效果。

在《人生一串》中,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创新,不止是食材上的创新,还有烹饪工具、烹饪手法等等各方面的创新。

但即便如此,很多店也依旧有些跟不上节奏。

第三集那位卖烤脑花的老刘,原本是市场上烤脑花品类的引领者,但当重庆市场上陆续出现许多同品类的连锁店时,老刘的经营就变得困难起来。

他的路边老店再地道,也争不过成批成批的新潮连锁店,更不用说这些店还快速地开发了多样化的口味,以及产业化的营销。  

消费者是不会等着你进步的,你要非不进步,那也没人在乎。  

除了自身的原因,成本也是压在所有中国餐饮企业头上的五指山。  

整部纪录片中,经营得最红火的老太太烧烤也只能窝在旧矮房里;

最后一集中的阿龙,还在带着老婆孩子做走鬼(流动摊贩),打游击;

这也是另一个导致他们生存艰难的原因,要么在夹缝中求生存,要么只能关门大吉。

03《人生一串》为什么火?

《人生一串》第一季取得圆满成功后,主创们又趁热打铁推出了第二季,第二季虽略逊于第一季的9.0分,也获得了8.6的不俗成绩。

究其原因,除了其剧集本身质量过硬外,近几年大众在观赏口味上的变化也是重助推剂之一。

《人生一串》以“暗黑”视角,瞄准最能代表中国真实餐饮行业的烧烤摊,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原始生活,对观众来说,即满足了猎奇心理,又能找到了生活场景的带入感,《人生一串》想不火都难。

你眼中的中国餐饮是什么样的?

在评论区唠唠呗~

 
 
[ 美食天地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美食天地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