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烟台  黑作坊  奶粉  黑窝点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食品银行”是公益事业的现代化实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31  来源:光明网
核心提示:临近到期食品怎样界定?是否存在食用风险?是诚心行善还是变相销售到期食品?

    日前,一家全球著名的贸易零售集团将“食品银行”公益项目引入广州并参与了第三届慈善项目推介会。该项目甫一推出就在市民中引起高度关注和争议,原因是它将临近到期食品作为慈善捐赠品,送给孤儿孤老食用。(5月30日《中国青年报》)
 
  “食品银行”对于国人来说,或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在国际上早已是一个成熟的机制,其起源于美国,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已遍及欧洲的13个国家,总数达157家。比利时每年都有约10万穷人受到这个“银行”的照顾。将此公益项目引进广州,不失为扶老助贫、传递爱心的良好举措。
 
  临近到期食品怎样界定?是否存在食用风险?是诚心行善还是变相销售到期食品?人们关心一系列的问题凸显食品安全、诚信、公益等面临的严峻现实,事实上,“食品银行”引入到北京、上海等地,在实施阶段也曾经历了从被质疑到被接受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办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公开透明的“食品银行”机制。每一样进入“食品银行”的食品,都要有严格质量标准和“使用”指引。打好捐赠食品的提前量,确保捐赠食品安全、及时地送到受助者手中。
 
  第二,明确职责,强化监管。据了解,广州的做法是,将捐赠企业、市慈善会和接受捐赠的单位、组织纳入一个平台,企业在源头上抓好质量关,慈善会作为桥梁,对其进行密切监管,而接受捐赠的单位、组织则负有安全使用的责任。只有各尽其责,各司其责,严格监管,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环节的积极作用。
 
  第三,“食品银行”既要有关部门积极维护,公众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如何处理“临界食品”,如何看待“食品银行”,如何让这一全新的公益项目开花结果,又谨防“橘逾淮为枳”,尚待各方共同努力。
 
  “食品银行”是积蓄爱心的银行,也是公益事业的现代化实践,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托底”,也有利于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建设低碳节约型社会,对此,我们充满期待。(斯涵涵)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