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奶粉  烟台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消费资讯 » 正文

"三减"共识持续引领,健康市场暗流涌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20  来源:sjgle
核心提示:世界卫生组织自1995年就开始对世界各国发出警告,在今后几十年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引发更多疾病,甚至威胁到生命,而当下文明病的高发正在验证该观点的正确性。
   世界卫生组织自1995年就开始对世界各国发出警告,在今后几十年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引发更多疾病,甚至威胁到生命,而当下文明病的高发正在验证该观点的正确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包括饮食、作息、压力、外界刺激等,其中饮食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要素。然而当下消费者对"重口味"的喜好导致饮食的缺陷愈发突出,重盐、重油、高甜的饮食模式直接导致各种慢性病发病率的持续走高。
 
  你喜欢重口味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克数值;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42.1克,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25-30克的标准值,且脂肪的功能比例达到32.9%,超过膳食指南30%的上限;对糖的摄入量则高达每日30g,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25g。正是上述的不良因素导致我国慢性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现有患病人口及患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一。
 
  为此,我国积极推行了健康中国战略,将减盐、减油、减糖作为提升国民健康指数的主要措施,预计到2030年,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实际上,"三减"的健康战略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各个国家也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促进民生福祉。在消费需求的强烈推动下,从不"坐以待毙"的市场迅速涌现出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已满足消费需求,谁能打好"三减"这副健康牌,谁就占领了市场的主动权。从近年崛起的新品类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爆红的产品不是以创新为主基调,"新奇"将会是"三减"市场的典型标签。
 
  减糖轻车熟路
 
  糖对人体的健康是把着实可见的"双刃剑",作为人体代谢所需的第一能量来源,糖类不足会直接导致虚弱的发生,过多则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而后者的危害显然更为严峻。近年来,我国在诱发糖尿病的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推行预防措施,但发病率却仍在持续上升。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10.6%和8.8%,总体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16亿人,我国已成为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地区。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在全球各个国家都是不得不重视的健康问题,减糖已经迫在眉睫,英国等国家甚至还推出了糖税,以降低全民对糖的依赖程度。
 
  在减糖的策略上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降低蔗糖、麦芽糖、果糖等的比重,使产品的含糖量降低,但产品的风味也会随之下降,因此会添加一部分诸如糖醇、甜菊糖等能量低或无能量的甜味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食品的原有风味。这类产品大多以常见的固体食品为主,比如烘焙食品、营养食品等;二是采用完全不含能量的甜味剂作为辅料,使产品达到"无糖"的标准,进而赋予了产品健康的属性,该类产品以饮料居多。无论是烘焙食品、营养食品,还是代餐食品、饮料等,低糖食品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品类。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6.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7.8亿元,年增长率高达38.69%,远超整个饮料市场的增长率,可与益生菌、膳食纤维等健康因子相媲美。
 
  减油大打功能牌
 
  油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并且许多脂溶性的维生素等物质也依赖于脂肪酸的摄入,油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下消费者对油的摄入已经超过了人体所需,从而导致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问题的出现。随着生命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油的认知已经从单纯的看 "量",逐渐转变为看"成分"。现代医学表明,有58种文明病的发生与不合理的脂肪酸组成有关,这不仅是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斗争,更有不饱和脂肪酸种类的竞争。
 
  在减量尚不成熟的当下,功能性油脂成为减油战略上的一条理想途径。一是强调多食用植物油,降低动物油的摄入比例,改善油脂的整体品质;二是从源头深入挖掘食用油的功能性,通过分析食用油中包含的活性成分及脂肪酸组成,找到最为适宜的组合,比如甾醇、谷维素、角鲨烯、油酸与α-亚麻酸的组成。从而推出别具特色的各类油脂,比如米糠油、橄榄油、亚麻籽油等。
 
  减盐亟待破垒
 
  盐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对于维护细胞渗透压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许多试验证实,膳食中食盐摄入过多,可引起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WHO) 建议每人每日摄入6g 以下食盐可预防冠心病和高血压。人体中盐的摄入依赖于膳食补充,欧美国家80%的食盐来源于加工食品,我国80%的食盐则来源于日常烹饪使用的调味料。但加工食品也好,日常烹饪也好,食盐的作用非常关键,被称为"百味之王"。最关键的是,盐的成本非常低廉,因此在减盐产品的开发上很难有"现象级"产品的出现。
 
  从目前的替代产品来看,日常食盐的替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减盐完全依赖于个人意识的提升。减盐的实施多出现在加工食品中,比如通过更健康的钾盐替代钠盐,用复合调味料弥补咸味的缺失等。随着我国的加工食品消费量逐年上升,消费者日常从加工食品中获取盐分的比例也在上升,但从总体的占比来看,减盐产品在国内市场很难形成有效风口,技术革新亟待破垒。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